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微人大
图书馆
邮箱
捐赠
招聘
EN
搜索
首页
学习
要闻
媒体
专题
校园
校园
院系
部处
广角
人物
人物
师者
学生
影像
影像
图集
视频
中文主页
English
首页
学习
要闻
媒体
专题
校园
院系
部处
广角
人物
师者
学生
影像
图集
视频
中文主页
English
搜索
微人大
新闻网
图书馆
邮箱
校友
捐赠
招聘
EN
首页
专题待整理数据
中国人民大学复校三十周年
中国人民大学复校三十周年
2012.07.29
大学一个民族的灵魂
当我向朋友们透露,准备创作一本关于中国人民大学的报告文学的时候,他们的神色立马统统改变,并质问我:“写人大干什么?”“人大让人没法说清。别去自找麻烦。”在去年那个闷热的夏季,这些问题就像藤蔓和杂草似的在我的脑际蔓延。中国人民大学是什么?她是新中国兴办的第一所国立大学,也是中国第一所...
2012.07.29
忘不了的人大情怀
有学美术的朋友讲过,若要做几所高等学校的肖像,北大宜绘成工笔国画,极尽繁枝末节,显一种恢宏;清华要做成布面油画,大块橙红淡紫,要一种精巧;给人大作画,需一木刻大师,用大面木板,一刀一划刻下去,印成版画,黑白分明,棱角毕至,留一种思索。人民大学的校园较小,相比邻近的商业大厦,校园里的高楼显得有点朴素;相对热闹的中关村园区而言,人大...
2012.07.29
我是女生
我们班有53人,其中女生9人。聂莉莉、王丹彦、马丽、吴小松是北京的,其余的来自外地:初玉琳(山东)、王旭晓(浙江)、秦耘(内蒙)、田薇(河北)、我(广西)。9人中,我最年长,比最小的吴小松大14岁。初次和我打交道的人,往往有两种表情。表情一:好奇。“啊,广西来的呀?你是壮族吗?”(潜台词:那是多么荒凉遥远...
2012.07.29
复校之初的学生体育
1978年4月20日,我们140多名同学作为复校后第一批学生出现在了人民大学,给略显寂静和荒凉的校园带来了勃勃生机。从此中国人民大学也开始了走上复兴强校之路。当时我们是哲学、政治经济学和中共党史三个班。同学们的年龄参差不齐,我记得当时最小的是18岁的中学应届毕业生,最大的是32岁的老三届的高中毕业生。我们当时的共同目标是学好知识...
2012.07.29
随想——写于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30周年院庆之际
光阴似箭,距离1978年到中国人民大学信息系(全称为“经济信息管理系”)学习已经过去30年了。虽然时光在丰富和淡化着人生记忆,也铭刻和抚平着年轮印痕,但是信息系给我印象最为隽永的却是它的扎实与进取。加入中国人民大学信息系还真是有些偶然。1978年考大学的时候我已经在北京密云县插队两年多了。由于多年一直喜欢...
2012.07.29
人大哲学系(七八)班级赋
维公元两千零八年,金秋十月西风里,中华名校故园中:七七、七八级学子入学庆典,联谊纪念。十五系同窗再度聚首,三十载别离弹指一挥。遥忆当年,值中华民族煌然巨变之际,逢京都秋月气爽花好之时。长城内外,京津蒙辽之地灵,冀鲁豫之拔贡;大江南北,苏浙川鄂之人杰,湘桂粤之鰲头。物华天宝,荟萃一堂。进盛名一时之人大,学黄昏专业曰哲学。五十三人经...
2012.07.29
77级党史系30年有感点滴
从进入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读书到现在,一晃就是30年过去了。我们这拨儿人感慨起来想吟诗词,自己不会写,结果也就是想起毛主席诗词的几句。当然乔丛启同学除外,他都快要出诗集了(估计),很有文化呀。但还就是老毛的词最贴切:多少多少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当然老毛是打下一座江山,咱们就是有的写了些个书,有的挣了...
2012.07.29
工经班食客素描
工经班的食客们,准确地说应该是男食客们。1.“能吃”——30年前大家肚里没油水,能吃是自然的,然而我们班的男生则在在饭桌上特别能战斗。其中的“佼佼者”非李风莫属。记得一次好像是以给高初建和另外谁过生日为名,一伙大约10个人跑到海淀镇上去吃涮羊肉,每人点了三盘...
2012.07.29
对我班的一点回忆
自打跟咱班同学认识,一晃可就30年啦。突然觉得,毕业后有些同学还能见到,有些可能就永远见不到啦。我想看见与看不见倒不是主要的,因为大家在我心中,永远定格在一定的时空中——你,还是我心中的小伙子,她,永远是漂亮的丫头,飘忽不定,可望而难及。这难道不就足够了吗?感情各人自知,语言显得多余,硬要说,就有些蛇足啦...
1
…
6
7
8
9
10
11
跳转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