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正文
“《黄河大合唱》从这里唱响”专题展开幕式暨《〈黄河大合唱〉简史》图书首发仪式举办
来源:博物馆
时间:2025.04.25

4月25日上午,“《黄河大合唱》从这里唱响”专题展开幕式暨《〈黄河大合唱〉简史》图书首发仪式在博物馆举行。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郑水泉,西北民族大学党委副书记石迎春,西北民族大学党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韩瑛,《黄河大合唱》词作者光未然(张光年)次子、《黄河大合唱》传承志愿者、德国红点及多项国际工业设计大奖获奖设计师张安东,光未然内侄、抗战文化研究者、《黄河大合唱》传播活动策划人黄平,光未然内侄女、西北民族大学音乐学院作曲与音乐学系主任、西北民族大学《黄河大合唱》研究中心主任、《黄河大合唱》展览馆馆长黄炜,中国人民大学团委、档案馆、校史馆、博物馆、出版社相关负责同志及师生代表出席。仪式由博物馆、校史馆馆长李贞实主持。

郑水泉表示,“《黄河大合唱》从这里唱响”专题展是学校举办习近平总书记到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三周年系列活动的重要内容。中国人民大学与《黄河大合唱》的血脉渊源镌刻在民族记忆深处,我们要牢记使命,不忘初心坚守,以史为鉴、以艺载道,回溯那段以血肉之躯铸就的精神丰碑;要汇聚资源,深化艺术教育,以“资源整合、协同创新”为抓手,积极探索新时代“艺术教育”与“审美教育”的实践新路径;要持续创新,打造博物馆里的“思政课”,始终坚持思政引领,注重学科融合,持续加强美育课程思政建设,激励师生立时代潮头、发思想先声,以艺术形式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凝聚新时代的奋进力量。

石迎春表示, 西北民族大学与中国人民大学承载着同源共生的红色血脉,在高等教育发展的壮阔征程中,共同赓续着跨越时空的延安精神谱系。两校将以此次展览为依托共同深耕《黄河大合唱》的历史脉络梳理、艺术创作探究及其跨时代传播路径研究,力争推出更多具有学术深度与创新价值的标志性成果,为锻造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谱写新篇章。

张安东表示,《黄河大合唱》诞生于中华民族抗日救亡的危机年代,这首歌曲表达了亿万人民内心的呼唤。1939年,《黄河大合唱》在陕北公学大礼堂首演,在抗战烽火的洗礼下,迅速成长为中华儿女爱国救亡的号角。今天,我们要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重要讲话精神,唱响新时代的“黄河大合唱”。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党委书记、董事长李永强在致辞中介绍了《〈黄河大合唱〉简史》的出版历程。他表示,这是一部饱含历史温度与文化厚度的作品。作者团队依托亲历者口述、文献考辨和实地考察,还原了《黄河大合唱》这部恢宏巨作从战火中诞生、在时代里淬炼的真实脉络。这本书,不仅是《黄河大合唱》这部经典作品的生动“传记”,更是一部记录民族精神觉醒与艺术创新的“精神图谱”,是新时代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载体。

郑水泉、石迎春、李永强、张安东、黄平、黄炜、于波、隋圻为《〈黄河大合唱〉简史》图书首发揭幕。

张安东、黄平向学校捐赠了“毛泽东同志1937年10月23日为陕北公学题词”书法作品,郑水泉代表学校接受捐赠。

仪式由博物馆、校史馆馆长李贞实主持。

仪式结束后,现场嘉宾一同参观展览,张安东、黄平、黄炜等分别从艺术和历史角度进行导览。

86年前,凝聚民族精神的《黄河大合唱》在延安陕北公学大礼堂唱响,以黄河的咆哮之声唤醒中华儿女的斗志;86年后,以展览与文物为载体,唱回中国人民大学,让我们重温这段波澜壮阔的艺术史诗,传承永不褪色的红色基因。

编辑:胡海雨
责任编辑:董涵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