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正文
全国大中小学思政“金课”建设论坛举行 共商新时代思政教育创新发展
来源:文/赵禾 吕佳萌 图/崔晨 徐海宁
时间:2025.05.15

在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一周年之际,5月15日,由北京市委教育工委、中国人民大学联合举办的“以新气象新作为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全国大中小学思政“金课”建设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共商新时代思政教育创新发展。

北京市委常委、教育工委书记于英杰,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张东刚、校长林尚立,教育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总教指委主任委员靳诺,教育部教材局局长田立新、社会科学司司长王日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编写组首席专家、《经济日报》社原副总编辑张磊,云南民族大学原党委书记陈鲁雁,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张宇蕾,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王易,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青格勒图,北京科技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彭庆红,西南大学党委副书记潘洵,教育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思想道德与法治”分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西南大学副校长白显良,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专职副书记薛伟江,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党委副书记董立新,北京市八一学校党委书记沈军,云南省临沧市沧源县国门小学校长谢卫仁等出席论坛。教育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和31个省市自治区兄弟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代表、全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牵头单位代表以及各高校师生代表等400余人参会。

张东刚在致辞中表示,在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一周年之际举办此次论坛意义重大。中国人民大学将不断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做强实践育人和网络育人“两个场域”,坚持课上课下协同、校内校外一体、线上线下融合,夯筑思政课守正创新根基;统筹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建设和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发挥高校龙头作用,打造课程贯通、交流畅通、评价联通的“育人共同体”;推进拔尖人才自主培养与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推动自主知识体系建设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激发思政课提质增效动能。学校愿与各方一道,共同打造大中小一体化的思政“金课”体系,为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靳诺在致辞中表示,思政课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宣传和讲授党的创新理论的第一阵地,是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的关键一环。要深化内容供给,推进党的创新理论全面进教材、进课程,建设道理精深的思政“金课”;拓展育人格局,坚持思政教育“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效融合,打造育人精良的思政“大课”;加强队伍建设,大力弘扬和培育教育家精神,提高思政课教师教研相长、理实贯通、史论结合能力,培育德艺精湛的思政“金师”;健全激励机制,改善思政课教学生态,推出源源不断的思政“金课”。

王日春充分肯定中国人民大学实施思政“金课”工程取得的成绩,对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提出建议。他指出,要对标对表中央精神,紧扣教育强国建设核心课题,深刻把握思政课建设的核心要求、关键任务、科学方法,坚持正确方向办好思政课,落实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要强化同题共答,紧扣重点推进思政课建设,更好地促进实践育人和网络育人紧密联动,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效融合,突出教学优先和打造学术高地有机贯通;要集聚平台合力和优势,建立稳定高效的工作机制,强化有组织的思政“金课”供给,推动各学段思政课更加主动、更加有效回应青少年思想关切,形成真实可感的育人效果,为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作出新的贡献。

于英杰在讲话中表示,北京市始终将办好思政课作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首善之区的重中之重,以首善标准打造思政课内涵式发展五大体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取得显著成效。要进一步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聚焦固本铸魂核心任务,加快构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推动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立足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格局,讲好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这堂“大思政课”,切实发挥思政课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作用;推动思政教育“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效结合,鼓励实践教学、案例教学等模式方法,充分发挥新时代伟大变革与成就的教育激励作用,引导师生将思政课开到首都高质量发展最前线。

林尚立在主持开幕式时表示,今年是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建设推进会召开一周年,也是高校思政课“05方案”实施20周年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设置20周年,举办此次论坛旨在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回顾总结二十年来思政课建设重大成就与宝贵经验,与全国大中小学思政教育战线同仁一道共商、共议、共谋思政“金课”建设,推动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加快塑造立德树人新格局。学校愿同各方携手开拓创新,高质量推动“讲准、讲深、讲透、讲活”思政“金课”建设落到实处,为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提供强大动力。

王易发布中国人民大学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研究)网站。网站设置“基地动态”“政策文件”“资讯速递”“历史资料”“国际比较”“研究成果”等栏目,建立汇聚小学、初中、高中、中职、高职、大学等各学段的“思政课教材数据库”,为汇集教材建设数据、交流传播研究成果贡献高校力量。

张宇蕾发布北京市学校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数据库。数据库建设有“金课”课程库、实践案例库、教学素材库、教师数据库,推动“金课”引领、实践支撑、智慧赋能有机结合,为全市乃至全国学校思政课内涵式发展、打造思政“金课”提供有力支撑。

主论坛环节,张磊,董立新,教育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专家指导组组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秦宣,北京大学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研究)执行主任、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孙蚌珠,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佘双好,白显良,谢卫仁,沈军,彭庆红等专家作专题发言。王易主持。

当天下午,“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构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教材体系”“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拓展实践育人和网络育人空间和阵地”“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五个分论坛同步举行。总结交流与闭幕式上,各分论坛代表分享交流研讨成果,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郗戈作总结发言。

中国人民大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持续构建“1+6+N”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及分领域重要思想课程群,发起全国首个大中小学思政课“金课”建设联盟,开展大中小学入党入团入队集中宣誓,打造全覆盖的“吴玉章课程思政”工作坊,与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过的100余家单位共建实践育人基地,打造九大育人矩阵,建强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不断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以高精尖水平思政“金课”建设开创思政教育新局面,在全国大中小学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编辑:梅文洹
责任编辑:董涵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