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周升业:踏实求新 诚恳待人
时间:2012.07.29

在金融领域,几乎没人不知道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博士生导师、荣誉教授周升业。“没有数据,我不瞎讲话。”坐在我们面前的周老性格爽朗,精神矍铄,头戴一顶鸭舌帽,身穿一件灰甲克,说话简练而精辟,语调平和而字句铿锵,条理清晰不紧不慢,娓娓叙述时,脸上始终挂着亲切的笑容。

治学须严谨 勤奋结硕果

 1928年4月27日,周升业出生于安徽巢湖的一个小镇。他的小学、中学都是在抗日战争中度过的。1948年,周升业考入中央大学经济系上学。1950年他转入北京大学经济系学习。1952年从北大毕业后,周升业又考入人民大学研究生班学习货币银行学。
 回顾自己的求学生涯,周老说:“在人大学习的三年,对我而言是最重要的三年。虽然其中也经历了一些政治运动,但我在当时系统地学习了货币等方面的知识,为以后的研究打下了较为扎实的基础。”
 研究生班毕业后,周老留校任教,一直奋战在教学第一线,主讲过“货币银行学”、“银行信贷”、“财政与信贷”以及“信用资金运行”等多门课程。周老在讲授中十分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浅出,逻辑性强,教学效果好,同学们都说:“听周老师上课真是一种享受。”
 在科研工作中,周老治学严谨、实事求是,勇于开拓与探索,着力研究我国金融实践中遇到的一些重大理论问题与现实问题。他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为指导,注意借鉴西方经济理论与方法,从较宽的经济背景和若干重要经济范畴关系入手,进行理论概括,总结规律性的东西,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他主编、合著的教材、专著、辞书共24部,撰写论文50多篇。其中,他与黄达、陈共、韩英杰合著的《社会主义财政金融问题》曾获国家教委优秀教材奖,他主编的《中国社会主义金融理论》多次被推荐为全国金融类选用教材,并获全国金融类教材二等奖,与人合著的《中国货币流通的回顾与展望》是国家“七五”社科项目科研成果……此外,周老还承担国家“七五”“八五”“九五”部分科研项目的研究,真可谓成果卓著。

实践找问题 理论去说明

 “在实践中找问题,从理论上去说明。”这是周老多年研究经验的总结。
 一直以来,周老都赞成让老师走出校门,到实际部门中去实践。“现在有些老师在学校,只是讲书本上的一些理论,很难让同学明白,即使明白了也很难加深理解。有些理论问题其实是可以在实践中讲清楚的。对于搞理论研究的人来说,广泛地参与实践,很有必要。”
 周老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
 自1955年留校以来,周老参加了很多实践调研,这让他对中国的财政金融实际情况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周老曾先后在中国人民银行总行计划司和中国人民银行北京市分行信贷科挂职,曾于1973年去山西基层蹲点半年,还曾随中国人民银行有关领导到四川调研,基本走遍了四川省……对于周老而言,深入基层是他进行业务研究难得的宝贵经历。每每回忆起这些,周老的脸上就闪现着激动的笑容。
 “我的科研成果多半得益于实践。我并没有太深厚的理论基础,所以我选择了边研究边学习,从实际中提出问题,再在理论上补充自己的不足。这种方法有个好处,就是带着问题学,针对性强,吸收得快,提高也快,这样一来,理论和实际结合得就更加紧密了。”
 周老的很多研究成果都与中国金融实践紧密相连。
 早在六十年代,周老就开始研究信贷资金与信贷收支平衡问题,著有《信贷资金运行规律与信贷收支平衡》等著作和论文。
 1978年人大复校。经过文革的洗劫,学校一片萧条,教研室缺人,也没有几个学生,不能正常上课。此时的周老将全部身心都投入到了社会主义财政金融问题的研究中去,写了《社会主义财政金融问题》金融篇。这本教材系统总结了我国改革开放之前的财经和金融规律,实现了本土化的目标,获得1988年全国高校优秀教材奖。
 八十年代以来,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给我国金融运行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周老开始结合实际,主要研究金融体制改革与对外开放条件下中国金融面临的问题。1984年周老发表的论文《外汇收支与信贷收支、货币流通》迈出了第一步,而后,他与自己指导的博士生一起进行深入研究。他主编的《对外开放下的金融运行》一书,是系统研究这方面问题的为数不多的著作之一,既有现实指导意义,又富有理论意义。周老主编的《中国社会主义金融理论》获第二届全国高校金融类教材二等奖,主编的《对外开放下的金融运行》获第三届全国高校金融类优秀教材一等奖,除此以外,周老还承担了国家教委人文社会科学“九五”重点课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下金融新体系》,主持编写多本系列专著……
 “周老的研究是问题导向型的,他特别注重结合实际情况,因此对于社会的指导意义很大。学习他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我自己受益很大。”周老这种注重实践和理论紧密结合的治学风格,也给了弟子很深的影响。周老的博士生徐元铖言语中满是敬佩。

桃李满天下 谆谆教诲深

 去年教师节时,周老的学生们为他举办了执教五十周年的庆祝聚会,六十多名学生前来为恩师祝寿。“当时有好几位学生都激动地哭了。周老师一辈子淡泊名利,诚恳守信。能成为他的学生,我们觉得特别幸福。跟周老师在一起,学做人远远比学知识更为刻骨铭心。”周老的博士生徐元铖说。
 生活中的周老谦逊随和,处事低调,不喜欢麻烦别人。
 他的身体一直挺硬朗的,就是眼睛不太好,不久前刚做了手术,现在看人会有重影,更别提看书了。因此,周老忍痛放弃了很多研究计划。但是学生不能不管,学生的论文不能不看。
 周老为了不耽误指导学生的论文,想出了个好办法——听论文。周老让学生将论文录成磁带,周老就这样认真仔细、反复听好几遍,再把学生叫到家中交谈,提出意见,指导学生论文的写作。
 “周老师渊博的学识、扎实的理论功底、严谨的治学态度、科学的治学方法、睿智的洞察力、独树一帜的研究风格都使我受益匪浅。”学生姜波说,“特别令我感动的是,周老师虽年事已高,且刚刚做完眼疾手术,但他还是逐字逐句、不厌其烦地阅读论文送审稿,并提出看法和改进意见,使我开阔了研究思路,充实了知识结构。导师不仅使我学会了做学问的方法,还让我养成了规范的学术工作习惯和求真务实的科研作风。”
 对此,周老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我对自己的要求就是‘踏实求新,诚恳待人’。”
 “首先,做学问要踏实,不能搞轰动效应,不能急功近利。其次,要不断学习不断创新。再次,做人、做事都要诚恳实在,做学问更要如此。”周老寄语同学,语重心长。

相关链接:专访国家级教学名师方福前教授:全方位打造魅力课堂


编辑:人大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