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高扬人文社会科学旗帜,充分发挥人文社会科学重镇作用
时间:2012.07.29

在长期的办学实践探索中,中国人民大学逐步形成了鲜明的人文社会科学特色和优势,成为新中国人文社会科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进入新世纪,学校党委深入研究和分析学校的学科特色和优势,始终强调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强调人文社会科学的特色和优势不能丢,马克思主义学科的特色和优势不能丢。

--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目前我校设有马克思主义学院,拥有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中共党史、政治经济学等国家重点学科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学校党委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关注社会思潮的变化,增强理论敏锐性和坚定性。在“211工程”一期、二期建设以及“985工程”一期、二期建设中,均设立了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专项,实施“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加大对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支持力度。2004年,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我校有25位专家担任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或主要成员,成为全国入选人数最多的高校。受教育部委托培训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为推行新版教材,为推进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三进”工作起到积极作用。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自己组织的“博士生论坛”从一校发展为“人大、北大、清华三校博士生论坛”,在社会上产生了良好反响。

--注重基础理论研究,引领学科建设潮流。人民大学是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高等教育的“排头兵”,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许多学科、专业、教材都发端于我校。近年来,学校精心组织力量,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强化学术规范,建设精品教材。承担或参与了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国家清史纂修工程”等特大、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十五”、“十一五”期间,有340部教材纳入国家级教材选题计划。引领风气之先,既倡导弘扬传统文化,成立孔子研究院,发起编纂《儒藏》;成立国学院,倡议加强国学教育等,又倡导借鉴世界先进文化,组织出版《亚里士多德全集》、《经济科学译丛》、《工商管理经典译丛》、《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经典译丛》、《西方人文社科前沿述评丛书》等具有国际前沿性和影响力的著作和教材。

--积极引导教师关注“国计”和“民生”。十六大以来,先后有10位教师受邀为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做辅导报告或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做专题讲座,一大批教师以讲座、课题研究、学术研讨等形式为中央领导和中央国家机关提供决策咨询;参与了包括《宪法修正案》、《物权法》等重要法律、法规的起草、修订工作,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建设创新型国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金融改革和资本市场发展战略以及高等教育发展等重大问题上,我校教师的意见、建议均发挥了积极作用。我校按照北京市委书记刘淇的要求组建成立的“人文奥运中心”已承担北京奥组委和其他相关部门委托的研究课题25项,为北京奥运会的举办,特别是“人文奥运”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鼓与呼。面对中国社会发展对人文社会科学的呼唤,我校近年来大力倡导重视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举办“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论坛”,出版《中国经济发展报告》、《中国社会发展报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发展报告》三大报告,推出“中国宏观经济预测”、“中国创新指数”、“中国发展指数”三大发布,等等,都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强烈反响,对正确认识人文社会科学的应有地位作出了重要贡献。

编辑:人大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