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记协网]高贵武 张怡然:观会 | “硬”新闻“软”着陆,聚力共振时刻
来源:中国记协网
时间:2020.06.04
今年两会新闻报道的形式调整,对媒体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适应新情况,今年参与全国两会报道的媒体主要通过网络、视频、书面等方式进行采访和完成报道。以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为代表的主流媒体,在此次两会报道上,纷纷亮出新的技术手段和科技新品,不仅令人耳目一新,也明显提升了两会报道的工作效率和传播效果。
科技赋能:新技术助力两会报道
为了能够抢得先机,各家中央主流媒体更是纷纷运用新技术、新方式,用科技为两会报道赋能。在新技术“加持”下,今年全国两会的报道不仅新闻形态更立体,用户体验也更加丰富、新鲜。见事见人:以Vlog讲述两会故事
今年全国两会,以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日报为主的中央主流媒体,纷纷发布参会记者的“两会Vlog”,记者们在Vlog中记录两会的台前幕后,分享所见所闻,带领观众一起去发现和感受。2019年两会期间中国日报的“小彭Vlog”曾圈粉无数,今年的“小彭Vlog”更是延续去年的第一视角,充分发挥记者的个人魅力,用人格化、亲民化、趣味化的叙事风格,使得严肃话题落地,时政新闻更为公众所接受。守正创新:融合报道创意不断
为全面呈现和及时解读全国两会的重点议题等内容,中央主流媒体除了在报道中利用新技术、新手段外,也在节目形态,特别是探索融合报道方面不断守正创新,涌现出不少创意类、解析类媒体作品,从多媒体角度丰富和完善媒体的融合报道策略,展示了我国主流媒体在媒体融合方面所取得的最新进展。 虽然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与往年相比较短,但仍然赢得了37次掌声。新华网不仅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细节,而且在第一时间推出了“2020政府工作报告的共振时刻”专题报道。选择李克强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获得掌声的事实作为切入点,运用5G+AI声像分析技术对声音和文本进行多维度分析,告诉受众哪次掌声持续时间最长,哪次掌声能量值最大,哪次掌声最受关注,以此来表达人们对于社会话题的关注度和对国家发展的期待,既实现了对政府工作报道的权威解读,也为受众带来了明显区别于传统文本解读的“新奇感”,用新奇的方式实现了“硬”新闻的“软”着陆。 有“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之称的《民法典》也是今年全国两会备受关注的焦点之一。5月22日,民法典草案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人民日报新媒体推出的创意类H5《伴随你一生的百科全书》和3D动画大片《当哪吒遇上民法典》,将民法典草案中的具体细则置于具体场景中,通过与动画相结合,用形象生动、通俗易懂的方式将《民法典》的抽象条文以及与公众生活间的紧密联系做了清晰的阐释。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充分发挥专业记者力量,《新闻1+1》推出两会特别节目《两会1+1》,演播室主持人董倩梳理和提问,全国政协委员白岩松进行分析和解读。《主播说联播》推出小栏目《“海”想说》,由全国政协委员海霞在会场带来参会观察和感受。委员兼职记者的报道方式,不仅使公众进一步了解代表委员们的履职故事,而且提供观察两会的新视角,带来思考问题的新角度,让公众真正地走近两会,实现了对两会的近距离观察。“云上”互动: 彰显两会“全民”特色
在今年的两会报道中,各家主流媒体充分采用云直播、云访谈、云录制、云上互动等方式,广泛征集公众疑问,邀请各界代表委员、资深专家及时答疑解惑,对公众的关切进行了及时回应。与此同时,网络技术和云空间的利用,也使受众有了更多观点表达、情感交流和意义建构的路径和平台,进一步突显了全国两会的“全民”特色。编辑:饶书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