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聚焦国是:人大教师关注并热议2020年全国“两会”
来源:党委教师工作部
时间:2021.03.04
5月22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北京开幕。近3000名全国人大代表肩负人民重托出席大会,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神圣职责。根据会议议程,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代表国务院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受全国人大常委会委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晨作关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建立健全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的决定草案的说明。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关键时刻,在我国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取得积极成效的特殊节点,中国人民大学教师高度关注“两会”召开,围绕政府工作报告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建立健全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的决定(草案)》,表达了自己的认识与看法。 经济学院王珏教授表示,两会的召开本身就是中国抗击疫情取得重大成果的表现。政府工作报告对预期增长目标做了适当调整,尽管没有提出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却给出了一条清晰的有效应对冲击、实现良性循环的路子:用改革开放办法,稳就业、保民生、促消费,拉动市场、稳定增长。这是把疫情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努力完成今年经济发展目标可行的方法。同时也是以人民为本的具体体现。相信中国经济能够应对前所未有的挑战和风险,克服困难,实现持续增长。 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杨宏山教授表示,面对新冠疫情带来的冲击,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本次政府工作报告的显著特点是:聚焦“民生”和“发展”两大主题,要求兜牢民生底线,激发市场活力。在新冠疫情肆虐全球的背景下,今年我国经济发展面临一些难以预料的影响因素。中央政府明确要求守住“六保”底线,着力稳企业保就业,以“六保”促“六稳”,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夯实基础。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下,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越是面对困难,越要深化改革开放,要求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提高科技创新支撑能力,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以有效应对疫情冲击,实现民生和发展良性循环。 公共管理学院王虎峰教授表示,今年的中央政府工作报告对形势的分析透彻、目标设置清晰、对策安排得当。报告对我国去年的经济工作进行了系统回顾,对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进行了阶段性总结,对我国目前所处的形势、发展阶段提出了清晰的判断。在今年的工作安排方面,主要思路是稳就业保民生、稳企业保就业、以改革增活力、扩大内需、完成脱贫和加强三农工作、继续对外开放和保障民生做了系统安排。在民生领域,特别将公共卫生置于首位,所提出的对策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对当前疫情防控和下一阶段加强公共卫生领域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陶文昭教授表示,这是一次特殊时期的特殊人大会议,也是极其重要的一次会议。会议总结了去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就,尤其是总结了疫情防控的重大战略成果,明确了今年工作的主要目标,并对各方面工作进行了总体部署。这次会议在关键时刻增强了我们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决心。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稳中求进,攻坚克难,确保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迎接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环境学院党务秘书宋甫心表示,作为环境学院的教职工,深知生态环境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的“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发展可再生能源,完善石油天然气电影产供销体系,提升能源储备能力。”就是从能源安全的角度,进一步强调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打赢脱贫攻坚战是2020年的重大目标,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确保实现脱贫攻坚目标,促进农业丰收农民赞赏实现落实。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举措,保障重要农产品供给,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实现定点扶贫强化,搞好脱贫攻坚普查,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我们有信心也有决心,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纪委办公室副主任(挂职)、法学院党委委员王旭副教授(院聘教授)表示,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全篇简洁明了,目标明确,要点突出,结构完整合理。给人最大的感受就是充满着鲜明的务实风格与工作总基调,尤其是全年不设经济增速具体指标,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不唯数字的新发展观。今年的客观环境和条件受疫情影响,存在太多不确定性,精确预估有难度,因此不设具体目标是科学合理的,是更重视内涵式发展的表现。同时,今年仍然有防疫斗争的重担,需要消耗大量社会经济资源,生命至上的政治伦理也要求我们不能把经济增速放在一个优先目标加以考虑。此外,对于香港问题,中央采取了有力的制度手段,既讲实效,又维护了制度权威。 文学院党委书记颜梅副教授表示,这次政府工作报告,是十九届四中全会之后的第一次政府工作报告,因此也是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之后的第一份完整的答卷。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篇幅最短的政府工作报告,和往年2万字的篇幅相比,今年仅有10393个字,但直面困难、重点突出,加之缩短的会期等等,都是国家治理能力在困难和挑战面前的一种体现。在1万字的报告中,和新冠肺炎疫情直接相关的有近1500字,李克强总理更是开篇就谈到“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遭遇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公共卫生事件。”其他领域,也是目标明确、直击重点。以教育为例,只有146个字,却列出了社会各界最关心、今年最重要的教育大事。 法学院莫于川教授表示,香港基本法第二十三条规定了特区要立法保障有效解决涉及国家安全的问题,但受到境内外多种因素干扰,此前推动第二十三条立法在实践中受到挫折。澳门特别行政区已经解决了第二十三条立法有关问题,且起到很好的作用,能够确保特区政府更好地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职责,有利于特别行政区的稳健发展。此次全国人大将审议涉港草案以及林郑月娥就此发表声明,很及时、有必要。如全国人大审议通过该草案,对于特别行政区履行职责,对特别行政区的立法、执法、司法和其他方面工作保障,给予了更明确的授权,给予更大支持,就有利于香港特别行政区700多万居民的整体利益,有利于14亿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有利于中国的发展。 台港澳研究中心副主任、国际关系学院王英津教授表示,由于“港独”等势力的阻挠,香港特区的国家安全立法工作始终不能得到落实,造成了我国总体国家安全长期存在重大制度漏洞。因此,本次全国人大及时地审议建立健全香港维护国家安全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的议案,其重要意义将在未来日益显现。作为高校的理论工作者,必须坚决支持中央的该项举措,在未来结合该项举措的进一步工作加强研究,提供更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并在教学中让广大学生了解该项举措的重大意义。 国际关系学院韩冬临(香港居民)教授表示,国家的首要目的是安全,当一个国家的安全得不到保障的时候,一切都是空谈,没有意义。香港特别行政区自回归以来,虽然基本法涉及到了国家安全的立法,但是立法迟迟得不到解决,并且引发了一系列的危机。因此,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提请审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建立健全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的决定(草案)》的议案,反映了中央采取果断措施,是保证香港长治久安的有效途径。同时,还有必要进一步细化相关措施,特别是在特别行政区政府如何落实有效执法方面。 法学院李元起副教授表示,全国人大本次对涉港法案草案的审议,关系到国家安危和人民福祉,意义极为重大。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基本法第二十三条立法规定迟迟得不到落实,香港在维护国家安全法律机制上出现了不应有的漏洞,给“港独”分子和某些外国势力造成了可乘之机,他们在香港制造暴力事件,给香港社会带来了混乱,给我国的“一国两制”带来了破坏,严重影响了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正常发展和我国的国家安全。由中央出手制定相关法律,弥补漏洞,维护国家安全,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已刻不容缓。制定相关法律维护国家安全,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法定职责,全国人大审议涉港草案不仅符合我国宪法的精神和香港基本法的规定,也会给特别行政区立法机关根据香港基本法第二十三条的规定进行国家安全立法提供依据和指引。 马克思主义学院夏璐讲师表示,中央对港的方针政策始终是为了确保“一国两制”正确实施,确保香港长期繁荣稳定。只有社会大局稳定,才能够解决经济民生等深层次矛盾问题,才能充分发挥“一国两制”的制度优势,才能为香港赢得更大发展空间。展望未来,相信香港在法治的保障下,能够逐步健全和完善特别行政区制度,持续保持经济繁荣发展、市民幸福生活,为民族复兴作出独特而重要贡献。
编辑:刘 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