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如期完成脱贫目标,我们底气十足” ——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重要讲话引发强烈反响
来源:光明日报
时间:2020.03.11

“大扶贫”更要“重精准”
在疫情防控进入关键阶段,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科技工作者坚定了信心,指明了方向。 北京化工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谭天伟认为,高等学校的脱贫攻坚工作既要聚焦“大扶贫”,也要着力“重精准”,要在做好“面上扶贫”工作的同时,重点发挥高等学校的人才和智力资源优势,“聚焦重点、创新机制、突出特色、整合力量,积极帮扶贫困地区在‘输血’的基础上,提升自身的‘造血’功能,使其从根本上脱真贫、真脱贫、不返贫。” 北京交通大学党委书记黄泰岩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吹响了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的集结号,“北京交通大学将继续发挥自身优势特色,以落实帮扶资金、开展校地合作、建设科普基地、加强农校对接等为重点,助力内蒙古科左后旗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向全社会发出了坚决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坚决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的总攻令,为我校做好定点扶贫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长葛世荣说,“我们充分认识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重要性艰巨性紧迫性,对标对表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和工作要求,充分发挥学校的智力优势,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帮助和引导广西壮族自治区都安县发展生产建设、提升教育水平、改善经济条件。”多方面扶贫更加精准发力
2020年是我国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脱贫攻坚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强调了统筹推进疫情防控“阻击战”和脱贫攻坚“收官战”的重要性。 中国农业大学人发学院院长叶敬忠告诉记者:“在此前的扶贫工作中,农村基础设施的全面完善、驻村帮扶机制的全面覆盖以及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的全面提高为增强疫情防控能力起到了基础性作用。” 与此同时,疫情带来的困难如何解决?“因疫情防控所导致的停运、停产、停业、停学以及生活资料价格上涨等,均增加了返贫风险,对既有扶贫工作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冲击,为此今年的扶贫工作需要在就业扶贫、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社会保障兜底扶贫等方面更加精准发力,确保如期实现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叶敬忠说。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朱信凯认为,随着当前疫情防控形势不断好转,根据疫情影响的实际情况因人、因户、因地施策,不仅疫情造成的影响会很快恢复,中国经济的巨大韧性还会给整个脱贫攻坚工作注入更大动能。把扶贫项目与乡村振兴结合起来
从取得决定性成就到全面胜利,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依然艰巨,决不能松劲懈怠。 航天科工扶贫干部甄智对此有清醒的认识,“我们将全面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聚焦脱贫攻坚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充分发挥航天科工战略性、高科技、国家级创新型企业优势,重点做好科技扶贫、产业扶贫、医疗扶贫等领域工作,在做好防控疫情的同时,把扶贫项目与乡村振兴结合起来,拿出打硬仗的硬措施把项目做实、做好。” 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研究员阎萍和团队专注于牦牛育种,以科技支撑青藏高原和帕米尔高原牦牛产业发展,助力牧业增产牧民增收,使牦牛成为当地的“科技牛”“增收牛”和“守边牛”。“我们将按照农科院构建的‘3+N’精准协同的扶贫工作体系,发挥各研究所的专业优势、科技优势、产业优势对各帮扶县村精准施策。利用产业互补、技术互补、人员互补推动精准帮扶,提供优良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助推贫困地区的优势特色产业发展。”阎萍说。 位于秦巴山区的陕西省安康市,既有交通不便、基础薄弱等发展短板,但同时也有生态良好、资源丰富的地域优势,特别是天然富硒资源,带给贫困群众脱贫新“硒”望。陕西省安康市富硒产品研发中心主任李珺告诉记者,“作为安康市富硒产业从业者,我们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我们将咬定目标、坚持不懈,进一步深化与科研院所、高校的务实合作,强化科技创新在富硒产业高质量发展中的引领支撑作用,让贫困群众因‘硒’就业、因‘硒’创收,为巩固脱贫成果贡献产业扶贫力量。”(本报记者姚晓丹、靳晓燕、陈鹏、邓晖、杨舒、唐芊尔、张亚雄) (原文刊载于《光明日报》2020年3月11日03版) 原文链接: [光明日报]“如期完成脱贫目标,我们底气十足” ——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重要讲话引发强烈反响编辑:王夏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