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防疫”“脱贫”如何两手抓、齐发力
来源:光明日报
时间:2020.03.05


(重庆大足区万古镇升斗村,一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工作人员驾驶植保无人机在油菜地里作业。瞿波摄/光明图片)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强调,坚决完成脱贫攻坚任务。要努力克服疫情影响,狠抓攻坚工作落实,帮助贫困劳动力有序返岗,支持扶贫龙头企业、扶贫车间尽快复工,加快建立健全防止返贫机制。 今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脱贫攻坚是必须完成的硬任务。在“防疫阻击战”和“脱贫攻坚战”相互叠加的过程中,我们如何坚持防疫脱贫两不误,防止“因疫返贫”“因病致贫”的困境发生?光明智库约请专家解读献策。本期嘉宾
浙江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研究院院长 唐任伍


2.防疫复产要把握好“差异化”与“精准度”
记者观察 近期,习近平总书记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一些县(区)累计病例很少、基本没有新增病例,这些低风险地区要尽快将防控策略调整到外防输入上来,全面恢复生产生活秩序。 光明智库:从县域治理的角度看,如何因地制宜、精准施策,落实分区分级精准复工复产,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营建良好的经济社会秩序? 仇焕广:近期疫情防控取得了显著成效,很多省份已经下调了应急响应级别,这对于贫困农户恢复外出务工和生产经营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县乡等基层政府和村委会应当在这个过程中发挥重要的组织和引导功能,一方面为贫困人口外出就业提供信息服务,另一方面做好外出就业人员的疫情防护指导工作。例如,对近期准备外出务工的人员,村委会应建议其提前做好自我隔离工作,并定期给予卫生防疫指导,确保不会带来疫情扩散风险。政府部门可以组织专门车辆将外出务工人员运送到用工地点,尽量避免他们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陈文胜:随着疫情防控向好发展,我们既要进一步强化责任到位,又要避免疫情防控“一刀切”带来的损失。因此,要采取差异化防控策略,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可以以村(社区)或乡(街道)为单位确定疫情区域,根据疫情态势调整低风险、中风险、高风险名单,既确保疫情管控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又确保全面恢复农村正常生产生活秩序。3.多措并举拓宽农民就业途径
记者观察 根据云南省人民政府网站信息,截至2月29日,该省累计返岗就业农村劳动力达593.2万人,其中省外转移199.9万人,转移贫困劳动力157.5万人。全省2000个扶贫车间中,有1168个实现复工复产。 光明智库:外出务工是部分贫困人口工资性收入的重要来源。为迎接城市企业复工复产大潮,政府该如何汇聚多方合力,合理安排农民工返城、返岗? 陈文胜:当务之急是有序推进复工复产,帮助企业解决在复工复产中遇到的原材料供应、务工人员返企、物资运输等方面的难题,除必须坚持的防控措施外,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前置手续,确保企业在疫情防控达标的前提下正常生产经营。建立市县两级应急会商机制,对企业复工实行“一站式”集中审批,对种子、饲料等农资开辟“绿色通道”,帮助企业解决防疫物资短缺、产品销售不畅等困难。通过网络就业平台、网上招聘App等方式集中发布主要输入地企业用工、交通、疫情等信息,特别是发布招聘信息,引导务工人员有序安排务工行程。多举措创新农民就业途径,推动外出务工就业“走掉一批”,增设临时公益性岗位“消化一批”,引导本地企业“解决一批”,鼓励农村新型经营主体“联结一批”,化解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困境。 仇焕广:要做到全国统筹协调“一盘棋”,关键是做好外出务工人员输出地和输入地的衔接问题。 从输出地来看,政府应为外出务工人员提供用工信息服务,同时做好疫情防控,引导农民工科学防控,降低感染和传播风险。地方政府部门可以采取补助或奖励等方式引导农民工提前开始自我隔离,优先安排隔离期满的农民工外出就业。 从输入地来看,当地政府应该鼓励防疫条件较好的企业尽早复工,并安排卫生防疫专业机构为企业提供防疫指导服务。用工企业也应该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尽量减少务工人员居住地和工作地点的人员密集度,做好卫生防疫工作,切实保障农民工的劳动权益。 唐任伍:落实分区分级差异化防控,加快复工复产的过程中,政府是关键。要强化稳就业举措,对吸纳贫困地区人口就业的中小企业、扶贫龙头企业实行降税降费、社保费阶段性减免、失业保险稳岗返还、就业补贴。对贫困地区的农民工返岗复工给予点对点、一站式直达运输服务,可以采取包机、专车或专列的方式,实现劳务输出地和劳务输入地精准对接。通过网络精准对接解决贫困地区农畜产品“卖难”问题,推动贫困地区人员线上登记失业和申领失业保险金,确保应发尽发、应保尽保。全面掌握建档立卡贫困家庭的大学毕业生情况,对高校未就业的毕业生实行分类帮扶、“一人一策”动态服务,优先推荐就业岗位。4.防疫脱贫要看当前、谋长远
(在昆明南站,外出务工人员在“滇粤劳务协作返岗专列”上等候发车。新华社发)
(河北邢台市桥西区一家地毯生产企业的员工在车间内工作。新华社发)
记者观察 随着疫情防控态势不断好转,各地开始复工、复产、春耕:河北以“爱心专车”方式帮助贫困人员有序返岗,云南采用分散耕作方式提前备耕……这些都为打赢疫情防控战和脱贫攻坚战提炼经验、提振底气。 光明智库:从长远看,确保防疫脱贫两不误,还需从哪些方面继续发力? 唐任伍:需抓紧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完善农村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包括农村在内的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将预防关口前移,避免再次出现重大疫情时措手不及、手忙脚乱的状况。 切实抓好“三农”,把农业基础打牢,把“三农”短板补实。通过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做到手里有粮,心中不慌,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增强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底气。 加快复工复产,不失时机抓好春季农业生产。打通农资供应的堵点,取消影响农业生产的不合理限制,修复因疫情遭到破坏的产业链,确保农业生产不误农时。 加快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步伐,强化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六稳”举措。加大对贫困地区的财政、金融支持力度,充分释放我国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和强大动能,防止因疫情返贫致贫现象发生。 陈文胜:在财政政策上,向惠农、富农、强农倾斜,重点补助受困严重的涉农企业,帮助其渡过疫情难关;重点支持农业保险,有效降低农业生产风险;重点解决县级筹资难题,在统筹财政涉农资金使用、融资平台建设、项目审批等方面,出台硬核政策给予县级政府自主权,激活县域经济发展活力。 金融政策上,对农业经营主体复工复产急需的资金,开辟融资绿色通道优先发放;对受疫情影响严重,到期还款困难的经营主体予以适当延期;对受疫情影响出现资金周转困难的农产品生产、供应、经营主体,给予贷款利息财政贴息补助。 农村改革上,在政策范围内下放权力,授权基层先行先试,推动资源要素向乡村流动,激活乡村内在动力。 人事制度上,要敢于打破常规选人用人,在严管厚爱的前提下唯才是举,使冲锋陷阵、能打硬仗的人才脱颖而出。 (原文刊载于《光明日报》 2020年03月05日 07版) 原文链接:[光明日报]“防疫”“脱贫”如何两手抓、齐发力编辑:万 欣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