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新闻网]与中国风雨同舟——来华留学界抗疫纪实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时间:2020.03.26


为来华生筑起健康防线
疫情暴发正值寒假期间,很多留学生选择了留守学校。据统计,在教育部直属高校的留守学生中,有51%都是留学生。在这一背景下,做好留学生疫情防控工作,对于校园抗疫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在教育部部署下,各地高校按照属地化管理、一体化推进的原则,有序将在华留学生纳入了高校整体疫情防控机制,及时向留学生告知当地疫情情况和防控措施,做好留学生居住地的消毒、口罩发放、体温测试、进出登记等防护工作,并保证及时提供医疗服务。学校管理人员和教师主动关心留学生的健康和生活状况,切实解决他们的生活问题,同时加强心理辅导,缓解心理压力,增强必胜信心,为在华留学生筑起了健康防线。 “现在,和其他校内区域一样,留学生所在公寓每天消毒。对于校外住宿的留学生,则加强联系,收集整理相关社区的生活、疫情防控信息,及时推送给大家。”华中科技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国际学生办公室的黄超介绍,全校在籍各国留学生2025人,目前在武汉的1046人,为了保障在校留学生身体健康,学校严格开展了出入管理和体温监测等工作。 为帮助在天津的留学生及时掌握疫情防控相关信息,天津外国语大学积极发挥专业优势,组建起了英语、日语和汉语3个语种的专业翻译队伍,相继完成了《天津市关于紧急求购民用口罩的函》《致外国友人的一封信》等50余篇和疫情相关的信息翻译工作;华北电力大学通过多种渠道,筹集口罩、体温计、酒精等物资,解决在校留学生防护物资难题…… 对于独自在华求学、生活的留学生而言,除了物理上的防护,“心理口罩”也尤为必要。 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也门籍留学生赛一德,虽然在校医院诊断后排除了感染可能,但因为扁桃体发炎等病症,仍然焦虑、紧张。在与联络老师的不断倾诉和沟通中,他稳定了心态,病情渐渐好转。“是老师们的关心和帮助,让我不再觉得害怕,给了我信心!” “亲爱的同学们,无论你此时身在何处,面临何种情况,都不要感到孤单无助,我们始终和你在一起。”北京交通大学国际教育学院“聆听工作室”通过互联网,为处在疫情防控期的留学生及广大师生送去了关心和问候。除了心理科普知识外,工作室还提供了咨询老师的邮箱、微信、电话等信息,为学生提供即时线上心理咨询服务。“今年寒假期间,北交大有200余名在校留学生。让他们平稳度过这个非同寻常的假期是我们重点考虑的。”该校国际教育学院院长刘彦青说道。 今年春节,南开大学共有246名留学生留在学校,为了保障他们的身心安全,学校通过各类渠道宣传科学防控知识,通报最新情况;在武汉纺织大学国际学院,学院老师坚持在微信、QQ群分享英文版的科学防治等知识,及时与留学生沟通;在太原理工大学,为了保障在校留学生的日常生活,校方定期为留学生上门配送物资,还开通了线上谈心和心理疏导服务;在中国人民大学,学校通过网络信息向国际学生发布校园管理措施、疫情防治须知、国家出入境管制措施提醒等各类重要信息,国际学生始终与学校、学院保持着密切联系…… “起初我也会担心。但有学校和老师保护我们,增加了我们的安全感,现在渐渐安心下来。”南开大学越南籍留学生阮氏玉说,武汉是一座英雄的城市,“等到春暖花开之时,武汉,我们一定会见面。”为什么不离开中国


隔离的是病毒,不是爱

心向武汉,驰援中国
1月23日,武汉封城,随即武汉市各大医院物资紧缺的消息也相继传出,征求物资的信息在各大社交平台上被接连转发,人们都在为支援前线贡献着自己的绵薄之力,这其中也包括众多来华留学生。 高佑思曾就读于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如今,他在家乡以色列每天都在密切关注着中国的疫情,他希望自己能筹集到一些医疗物资,帮助身处疫区的人们。他和朋友从不同的捐赠者处征集到3万副医用口罩后,又找到了特拉维夫最大医院的医疗设备供应商Kodan Medicam,获得了5万双医用手套的捐赠。他们用最快的速度把这些物资打包运往中国。这是高佑思24小时之内做到的事,而这只是一个开始,他还在努力和更多人取得联系,继续筹集物资和资金,希望与中国的朋友们一起共渡难关。 来自马来西亚的黄昭伟、黄昭纶兄弟俩,本科均毕业于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得知中国抗疫形势严峻,兄弟俩和家人跑遍了马来西亚的工厂和药房,最终筹得了1100套防护服。这批物资已于2月7日抵达中国;来自阿富汗的东南大学留学生哈雷,4天内跑遍喀布尔及附近3座城市,一个一个药店地询问,凑到了2万副口罩,并在第一时间通过中国驻阿富汗使馆捐赠给武汉;清华大学学生“一带一路”研究协会的国际学生,利用语言特长和国际联络优势,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医用物资供货渠道,并发起了人道主义救援呼吁…… 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来自乌兹别克斯坦的留学生郭沫若为母校捐赠了12000副口罩等医疗防护物资。物流难以联系,中亚飞国内的航班不断被取消,面对种种困难,郭沫若用一次次“人肉”托运,完成了一场场爱的传递。考虑到辗转中的巨大风险,学校老师提醒他要注意自身安全,他只简单回复了6个字“我也是中国人”。冬将尽,春可期
他们来自五湖四海、世界各地,他们有着不同肤色、语言和地域文化,他们可能刚刚接触中文,还在为汉字的复杂、声调的多变而倍感苦恼,他们也可能已经学成归国,在某个擅长的领域,成为搭建两国之间友好交往的桥梁。而在这一刻,他们只是在为武汉、为中国加油呐喊的无数人中的一员。 2020年2月2日,当地时间晚8时,在清华大学国际校友、阿联酋国务部长兼迪拜世博会董事局主席莉姆·哈希米女士的精心策划下,阿联酋迪拜世界第一高楼哈利法塔和阿布扎比ADNOC大厦两个地标性建筑都亮起了“中国红”和特别为此设计的“武汉加油”图标,在夜幕笼罩的城市中分外醒目。席莉姆·哈希米女士说,相信我们能共同战胜这一挑战,阿联酋对中国的爱和支持真挚而纯粹。 “为了爱的人奋不顾身,扛起了责任;多一点爱,让明天更精彩;给每个在绝望的你,多一点关怀;多一点爱,世界会充满色彩;感谢每个勇敢的你让一切都好起来……”这是一首原创歌曲,作者Jasmine Chong来自马来西亚,于2019年以交换生的身份在宁波诺丁汉大学学习。如今她虽身在家乡,却每天都在关注疫情的进展。她用一首歌曲,向那些可爱的人们致敬,同时鼓励那些正在与病魔抗争的患者一起克服困难。“尽管我是马来西亚人,但我的心是和大家在一起的。” “假如我是一朵晨曦中的花,江南街头上听着细细的雨。这些年头里爱上这片热土,随着勇敢的中国人民共同成长……拥有着东方女孩子的情怀,献给中国一缕明媚的阳光。”在中国学习生活了7年的俄罗斯籍来华留学生唐曦兰写给媒体一封鼓励信,随信附上了一首小诗,热爱中国诗词的她目前在浙江理工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在信中,唐曦兰动情地写道,直到现在,她才意识到真正的“中国力量”。疫情使中国人民在危机时刻团结一心,爆发出巨大的能量。中国精神已经融入唐曦兰的身体,成为她血脉中的一部分,她相信,带着勇敢的心,怀着对明天的希望,未来就是光明的。杭州是一座美丽的城市,唐曦兰决定与它一同前行。 2月10日,南京市公安局鼓楼分局阅江楼派出所,走进了一位戴着口罩的外籍小伙。在户籍前台,放下一个红色礼盒,说了一句“谢谢,你们辛苦了”,一个敬礼后,他快速离去。打开礼盒后,民警发现里面除了一些零食,还有1000元现金和一封信:“我是来自叙利亚的博士生拉丁。在这个困难的时刻,我想对中国和中国人民说,你们并不孤单,我们永远和你们在一起!”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生动具象,正如来自也门的南昌大学硕士研究生阿文所言:“我是外国人,但绝不是外人。”中国抗击疫情的努力和决心、中国对全球公共卫生安全高度负责的态度、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和贡献,来华留学生看在眼里,感动在心里,他们当中很多人选择了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共度时艰。 憧憬未来,正在中南大学攻读文化产业学博士学位的越南留学生黎氏香,描述了一幅春来大地的动人场景: “不久之后,疫情会被英雄的中国人民击败,滔滔江水依旧连绵不绝,武大的樱花树下依旧游人如织,粉红色的花瓣洒满我们的肩头,我们再次站在黄鹤楼上眺望长江。中国,全世界都在为你加油,期待春暖花开时我们在中国重逢。” 严冬已尽,春天还会远吗?(本文作者周钰凡为本刊见习生,蒙梓为本刊记者,梁丹、董鲁皖龙为中国教育报记者。李雪明、贾梦溪、张静、陶园园对本文亦有贡献) [中国教育新闻网]与中国风雨同舟——来华留学界抗疫纪实编辑:刘箫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