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彰显公管学科优势,献策建言科学战“疫”
来源:公共管理学院
时间:2020.03.03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公共管理学院于第一时间成立了学院疫情防控专班,下设五个工作组,有序推进各项工作,保障师生健康安全。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公共管理学院充分发挥多学科优势,针对疫情防控的应急响应和科学决策开展科研攻关,向中央有关部委提交了20多份政策建议,为疫情防控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

一、发挥学科优势,及时提交智库成果

大疫当前,公共管理学院教师以强烈的责任感投入疫情防控科研攻关,向中央机关、地方党政部门提交了20多份智库研究成果。截至目前,学院叶裕民教授、孙柏瑛教授、毛寿龙教授、王虎峰教授、祁凡骅教授、王俊教授、王丛虎教授、刘鹏教授、王宏伟副教授、刘伟副教授、张楠迪扬副教授等10位老师,向中央有关部门、国家卫健委、财政部等部委,以及北京市委办公厅、北京市规划办、北京市卫健委、湖南省卫健委、陕西省卫健委、云南省政府办、成都市政府办等地方党政机关,提交了多篇资政报告或研究报告,为有关部委和行政部门调整优化疫情防控策略,发挥了积极的决策咨询作用。

二、聚焦疫情防控,扎实推进课题研究

自疫情爆发以来,公共管理学院教师积极响应疫情防控和应对的科研需求,围绕疫情之下的公共卫生之治、传染病防控与预警机制、应急管理与社会动员等问题,积极申报学校科研处的新型肺炎应急研究专项课题。根据学校科研处公布的立项结果,学院刘鹏、孙玉栋、王虎峰、王宏伟、王丛虎、祁凡骅等6名教师申报的课题获得立项,立项数在全校各学院中排名并列第一。 为响应疫情之下对公共卫生之治的反思性需求,杨开峰教授组织16名教师进行科研攻关,聚焦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案和预警机制建设、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制建设、公共卫生疫情背景下的市场监管、疫情防控的物资储备与调配、公共卫生治理的国际合作机制等10多个专题,撰写完成了一部书稿并提交出版社。社会医学与卫生专业王俊教授带领学生查阅大量研究文献,撰写了研究报告3篇、研究论文2篇,为国家卫健委等部门提交了“NCP对微观经济的影响”“国内外重大疫情防控的经验”等研究报告。学院主办期刊《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组织了“中国之治背景下公共卫生治理和危机应对研究”主题征文活动,为广大研究者提供了思想和学术交流平台,促进了公共卫生治理和危机应对研究。

三、积极正面发声,有效引导社会舆论

抗击疫情期间,学院多名教师积极撰写评论和政策分析文章。截至目前,学院教师在中国日报、中国青年报、新京报、瞭望、人民网、光明网、中国新闻网、网易新闻、澎湃新闻、财新网等主流媒体上,发表了疫情防控类文章100余篇,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毛寿龙教授撰写了秩序防疫学系列文章,并就复工后的疫情防控等问题接受东方卫视采访。李文钊教授就硬核防控措施接受中国教育网络电视台采访。唐钧副教授与学生一起完成了《疫情期间避免违法违规的风险防范指引》,在公众号“风险评估与管理”发布后,阅读量达万余人次。公共管理学院通过公众号等新媒体新渠道,及时推送教师们的研究成果和评论文章,在舆论引导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编辑:李曜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