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经典养心共克时艰——信管学院兰台读书会在线开展
来源:信息资源管理学院
时间:2020.02.13
2020年新春,一场由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疫情牵动着每个人,各行各业共同携手面对这个严峻的考验。2月9日,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第77期兰台读书会以线上会议的形式如期开展。师生们交流经典学习心得,表达了守望相助不延学的信心,并用录制视频、线上呼吁等方式为武汉为中国加油,表达了与全国人民一道抗击疫情的决心。 本期兰台读书会的阅读书目为《论语》,特邀嘉宾为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徐拥军和副教授梁继红,由信息资源管理学院教师加小双和2018级硕士生王馨艺主持开展。 第一位分享人是2017级本科生冯泽宇。他结合当前疫情形势分析了《论语》中的孝道,特别提到,疫情期间劝导长辈提高防范意识、注意自我隔离,提醒长辈们不信谣不传谣坚持科学防疫,亦是一种孝道的体现。他还提到,要关爱空巢老人、敬爱父母,推崇一颗“敬心”,避免“能养则孝”这样片面的观点。最后用毕淑敏在《孝心无价》的一句话结尾:“天下的儿女们,一定要抓紧啊!趁你们父母还健在的光阴”。 第二位分享人是2018级本科生刘源,他主要谈了《论语》中的君子论。他对“何为君子”,“君子的现实意义”,“如何培养君子式公民”三个问题提出思考和分析,并从个人和社会两个层面提出了自己的构想。他认为,个人应该树立正确的君子观,形成自我道德约束,建立完善的君子人格的规范体系。社会应该培养君子式公民,构建整体社会道德认同,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第三位分享人是2019级硕士生龙家庆,通过《论语》中的治学思想提出了研究学术的三重意境:知之,乐之,好之。他提出,知之是做学问的源泉,好之是做学问的凭借,乐之是做学问的支撑。他以习近平总书记的人生经历为例,与大家分享了习近平的思想语录“应该把学习作为一种追求、一种爱好、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到乐学好学”。。 最后一位分享人是2017级本科生王子玄,他结合《论语》分析了舆论和谣言。对于如何看待舆论和言论,他认为:不止要看一个人的言论,也要探究他的动机和行为,是对“人的考察”。对于如何发表自己的言论,他提出,要开放地听别人说话,但自己不应把不确定的言论笃定地说出来,谨言慎行,但绝不止步于此。 在四位同学分享自己的读书体会后,几位老师也对阅读《论语》和经典研读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梁继红对四位同学的读书分享给予肯定。她从文献的角度分析了《论语》的篇卷结构体例,强调了在疫情防控期间静下心来读书的重要性,并评价《论语》这部经典著作蕴含着本原的价值,值得终身阅读。她指出,孔子以前的“官学”源于档案,由此说明档案在传统文化中处于源头地位。 徐拥军再次提出了兰台读书会“无功利阅读,跨学科阅读,纸质阅读,阅读、思考、写作、表达四位一体”的读书理念。他说,兰台读书会自创始以来已经举办了77期,这是一种持之以恒的精神,希望同学们继续将这个精神传承下去,并做到知行合一。 老师加小双指出,选择《论语》作为本期书目是因为当下是多元文明对话的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逐步走向世界,重读经典,对于健全知识体系和思维方式,涵养身心拓展视野,构建共同的精神家园具有重要意义。她对四位分享者从不同角度结合自身、结合当下的思考给予了肯定。 王馨艺、陈怡、王阳三位同学就“如何理解孔子作为政治家的身份”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他们认为,孔子有主张政治实践的行为,也有一定脱离实际、片面恢复礼乐文化的做法,对于孔子作为政治家的成就应该从多个角度评价。 聂书源、王亨鑫两位同学就“如何在当代社会审视‘勇’”谈到了自己的看法,提出把“勇”分为面对长期价值判断的勇和面对短期突发事件的勇,而“勇”的共同点在于“仁德”。 在本期读书会上,在线参与的数十名学生通过视频和照片向每一位患者表达了问候和祝愿,向投身在防控疫情一线的医护人员和各行各业工作者致敬,倡议全体同学守望相助、攻克时艰,共同相约春天到来!
编辑:陈 思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