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郁的花生酱拌面、爽脆的手打扁肉、皮薄馅大的手工芋饺……近日,中国传媒大学“白杨大集”的广场上,每个摊位前都排着长队。沙县小吃非遗传承人手指翻飞,柳叶蒸饺的薄皮在蒸笼雾气中若隐若现。围观学生的手机镜头对准案板,拍摄非遗技艺的每一个细节。
这场由中国传媒大学与福建省三明市沙县区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味游沙县 青春起航”2025年沙县小吃文旅进高校宣传推介活动,拉开了沙县“小吃+文旅+高校”首站活动序幕。
据相关负责人介绍,接下来,沙县小吃还将走进多所高校。沙县当地依托小吃体验、赛事经济等渠道,精准对接高校青年群体,以美食为媒,政策赋能,搭建食文旅融合平台,不断开拓文旅推介形式,每年吸引了超500万人次的青年人群到沙县旅游打卡。
活动当天启动的“不一Young的沙县”短视频制作大赛,则面向所有参与沙县小吃进校园活动的高校开展,鼓励学生用镜头记录文旅体验。
文旅走进高校,不仅是简单的文旅推广,更是以青年力量赋能产业发展。事实上,就在4月初,中国人民大学校园内,一场名为“武夷之春踏歌行”的高校学生大武夷旅游产品发布活动也拉开帷幕。福建省南平市文旅局与武夷山市政府推出的六大社会实践主题体验产品,从国家公园探秘游到朱子文化寻踪,将武夷山的山水与人文,转化为大学生的“第二课堂”。同日发布的“高校星辰计划”“小红书激励计划”和“春假体验官招募计划”同样面向全国高校开展,试图通过创作激励与免费体验,搭建高校与地方文旅资源的双向通道。
传统文旅推广多依赖风景宣传片或标准化线路,而高校介入,带来了青年叙事视角的革新。如果说,中国人民大学调研团是在用人类学的方法解构朱子文化,那么中传学生则是用镜头语言拆解小吃产业链——这种学术框架与产业需求的碰撞,正在将“旅游资源”转化为“文化生产资料”。
从淄博烧烤到哈尔滨冰雪旅游,热衷于打卡拍短视频的青年人带火了文旅,也让地方政府更加重视青年群体。今年3月,青海西宁市城中区委员会推出“青锋有Young 潮玩中区”活动,以“青春集市+”模式,整合文旅与青年社交需求。而在千里之外的东北,来自长春建筑学院交通学院道桥2301班的学生苗壮,也刚被长春市共青团和长春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评选为2024到2025年度的“长春文旅青春推荐官”,用短视频推介文旅产业。
“激发青年活力需要多维协同。”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国文化和旅游产业研究院教授吴丽云说:“要激发青年创新活力和热情,可运用数字化手段创新文化表达,如开发数字文创产品、搭建虚拟文旅展厅,可以吸引青年人的关注。同时鼓励文化文物单位与高校开展深度合作,通过举办创意设计大赛、主题工作坊等形式,为青年搭建参与文化遗产创新的实践平台。”
她专门提到文化IP共创,“不断优化科研成果转化机制,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文旅产品,同时也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与服务体系建设,为师生创新成果提供市场化对接通道,持续激活文旅业态创新动能。”她建议,给青年人设立专项创业基金及扶持政策,形成从创意孵化到创业落地的完整支持链条,结合高校的科研优势与企业的产业实践优势,开发具有独创性的文化产品。
“高校应该充分利用他们在人工智能、数字产业方面的研究优势,把相应的研究成果在企业和市场上做产品转化,实现科研成果的有效转化,为产业提供急需的产品。”吴丽云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说,“可以结合高校的科研优势与企业的产业实践优势,开发具有独创性的文化产品。”
沉浸式体验不能止于浅层互动。
中国传媒大学团委副书记吉也提到,中传共青团将充分发挥组织动员优势,在社会实践、创新创业、志愿服务等领域,与沙县开展深度合作交流。中国人民大学校团委副书记张煦昀也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中国人民大学和南平市有很多深入合作,比如建立中华文明武夷研究院,合作创办国际学术论坛品牌“武夷论坛”等等。学校连续多年向南平派出“青年实干家”项目成员、博士生服务团,并在今年4月26日到5月5日期间,联合开展“青春社会行·文化传承武夷行”社会实践,围绕“青年赓续文脉”“青年赋能文旅”“青年振兴产业”等主题开展深度调研。
正如吴丽云所说的那样,只要找准双方优势和合作点,“就能找到可持续发展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