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正文
“教育是产业但不能产业化”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教授访谈
时间:2004.06.04

一年一度的学界盛会“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论坛”将于5月30日再次隆重召开。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论坛是反映国际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前沿的高层学术论坛。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对记者介绍,本次论坛的主题是“未来之路:全球经济与金融体系中的中国”。
在论坛即将召开之际,本报记者与纪宝成就我国教育产业化等问题进行了对话。

《新京报》:我们注意到,即将举行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论坛中, “教育与信息技术革命、资本与中国经济发展”是其中的重要论题,您作为一名中国著名大学的校长和教育管理专家,能否给我们谈谈教育与信息技术革命的基本内涵是什么?这场革命对中国高等教育的未来发展将提供怎样的机遇与挑战?
纪宝成:教育革命的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在进行,积累了不少经验,人大的成立本来就是一场教育革命。新一轮教育革命的含义,现在一般叫教育改革,它是与国家的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改革同步进行的,是我国社会深刻变革的组成部分。这场教育改革更具有它的全面性、社会性,它是构建一个新体制、新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次教育改革是全方位的,它不仅包括体制的变革,而体制的变革也是多方面的,包括管理体制、招生体制、毕业生就业体制、办学体制等。其中,管理体制改革还包括人事体制、后勤体制、教育的办学体制等方面的改革。
除了体制方面的改革之外,还包括教育、教学等方面的改革,如教育观念的变革、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模的调整、专业结构的调整、教学内容体系的革新、师资队伍建设的人事体制方面的变更等等。
这次改革把教育管理体制和教育教学改革全面考察,不但跟1970年代1980年代相比有很大的变化,与1990年代相比也有巨大的变化。这场教育革命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深刻的一次变革,也是自清朝引进西方现代高等教育以来最为深刻、最为广泛的一次变革,这次变革依然在进行当中,还没有完全到位,大概要到2010年这个改革才能完成。

《新京报》:上个世纪,大家都十分热衷谈教育产业化这个命题,可是经过几年的发展,很多人对这个命题提出尖锐的批评,主要担心来自于教育产业化直接导致了中国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下降,纪校长您对这个问题怎么看?
纪宝成:一直以来我反对教育产业化、市场化的提法,教育是产业但不能产业化。我们现在讲的教育不是培训,培训是可以市场化的,我们讲的是国民教育。国民教育是一种公共产品,是一种公益事业,从经济学上来讲,它是一种准公共产品。受教育固然对个人有益,同时它也对社会有益。教育主要是政府来办,我国对私立学校的理解是有问题的,私立学校不等于私人的学校,私立学校只是表明它的办学资金是非政府的,所以,他的微观的管理不受政府管理,但要服从于本国法律。
为什么不能产业化?教育是个公共产品,另外一方面,教育是一种把人培养成和谐发展的人的一种工具。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和谐发展,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当然不能把教育当成产业。
然而,教育产业化如果指的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把市场机制引入到教育中来,教育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这些提法都是对的。比如通过某种市场的方式引进人才,培养人才,这是正确的。比如高校后勤可以产业化,或者准产业化,但这不是教育产业化。它只是把原来计划经济中本来应当产业化的东西变成了非产业化的东西,现在还其本来面目罢了。
科研成果要转化成生产力采用市场化的方法是完全正确的,但这不是教育产业化。

《新京报》:但是,显然教育产业化的概念在我国相当地区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纪宝成:教育产业化、市场化的问题确实误导了中国教育改革,至少在局部地区误导了。相当一部分地方的领导人谈教育产业化完全是为了摆脱发展教育给财政带来的包袱,推卸政府的责任。
发展国民教育完全是政府的责任。1996年中国的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降到了2.44%,这是世界最落后国家的水平,新西兰这个数是20%,世界平均水平是5%,中央在1990年代初颁布的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提出要达到4%,长期以来都得不到实现。很多地方政府官员把孩子受教育的责任推给了市场。
目前,我国是穷国办大教育,适当收费在非义务教育阶段是完全符合我国国情的。我国在1997年完成了高等学校适当收费的并轨改革,取得了成功,世界上不少国家都想向中国学习。中国的老百姓望子成龙的心态是中国教育高速发展永久不息的动力。适当的收费是可以的,但是,不能片面地利用百姓的这种心态。
现在高等教育大概收取20%的成本,甚至准成本收费也不是不可以,现在民办学校采取的就是准成本收费的办法。但是以教育来营利,我个人是完全反对的。一方面,办教育是政府的基本职责,另一方面,在非义务教育阶段合理收费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是保证我国教育持续发展的重大政策。但是要警惕有人发教育的财,要警惕有人甩财政的包袱。
财政性拨款在GDP中所占的比重逐年上升,2003年达到3.43%,恢复到历史最高水平,这仅仅是一种恢复提高。我在教育部主持制订第十个五年计划的时候,提出每年增加0.2个百分点,到2005年的时候达到4%,现在看来这个计划是可以实现的,如果这届政府高度重视,也许今年就实现了。中国教育投入那么低的历史决不能重演,老百姓不能放过这样的政府负责人。4%的比重可以稳定一下,但要持续提高,政府欠教育的钱太多了。

《新京报》: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来实现中国教育经费持续增长的机制?
纪宝成:每年教育投入的计划应该由全国人大审议,人民代表大会对于最重要的公益事业,应该有权知道。因此,在每年的预算中应当将一些重要的公益事业,如教育、卫生、科技、社会治安等的经费预算详细列出,提请全国人大审议通过。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简介:
汉族人,1944年11月3日生于江苏扬州市。
研究专长:主要从事市场与商品流通、商业经济、市场营销等领域的教学和研究,同时从事高等教育、公共管理领域的研究
主要著作:《商业活动论》(1987年)
《市场学》(1989年)
  《商业经济与管理》(1989年)
《岁月诗痕》(2000年、2002年)
《中国商业理论前沿》(参编)(2000年)
出版专著及主编、参编著作19本,发表论文近200篇

(编辑:张玉亮)

编辑:人大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