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以《南京大屠杀》一书闻名的华裔女作家张纯如,在美国北加州开枪自杀,而她生前患有抑郁症的事实也在她出人意料的过世后被披露出来。
据有关材料称,目前抑郁症是仅次于心血管病的人类第二大疾病。抑郁症患者中,50%的人有自杀念头,这50%的人里又有15%到20%实现了自杀。
目前,在大学里,抑郁症是一种最常见的心理障碍,而其主要原因就是在中小学没有得到好的疏导。那么,我们该如何正确认识抑郁症,了解各种引发抑郁的因素,又该如何及早预防抑郁的蔓延呢?为此,记者近日走访了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心理研究所博导俞国良教授。
郁闷≠抑郁
记者:最近几年,全世界范围内,抑郁症的患病比例在逐年上升,在我国又是一个什么样的比例?抑郁症对健康的影响程度到底有多大?
俞国良:根据研究,世界范围内抑郁症的发病率为5%-10%。在美国,七个成人中大概就有一个得抑郁症,巴西是7%的比例,德国是10%,土耳其是4.2%。最近几年,全世界范围内,抑郁症的患病比例在逐年上升,有份材料表明,目前抑郁症是仅次于心血管病的人类第二大疾病,到2020年,它会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第一大心理障碍。
在美国,9岁到17岁的青少年中,5%患有抑郁症。国内发病率没这么高,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有个统计,发病率是1.5%。这和中国人的情绪表达方式也有关系,情绪不好了或情绪低落时就埋在心里,所以,表面上看起来比例是很低的。
记者:现在的大学生甚至中小学生都常常把“郁闷”当成口头禅挂在嘴边。这种“郁闷”和我们所说的“抑郁”之间有着怎样的距离呢?
俞国良:现在的青少年常常感受到比较大的课业压力和就业压力,但这种“郁闷”并不等于“抑郁”,这是不同的概念。现在人们常把“抑郁”和其他概念混为一谈。
抑郁是一个心理学概念,情绪低落是最明显的特征,具体心理表现是对事物失去兴趣、容易疲劳、注意力不集中、思维和反应比较迟钝,遇到困难和挫折的内疚感很强,严重时会想到自杀;生理上则表现为经常失眠、食欲不振、体重减轻、浑身乏力、头痛头晕等。这些症状如果持续两周以上,就算是抑郁状态。
刚才你提到的“郁闷”是一个生活概念,而抑郁是个科学概念。我们常说我很郁闷,不会说我很抑郁。郁闷可能持续时间比较短,几个小时、几天就过去了,抑郁则一般要持续两周以上,会不同程度地影响正常的生活、工作。
记者:在人的气质类型中,有一种是抑郁质,是不是抑郁质的人就容易产生抑郁呢?
俞国良:人们容易认为抑郁质的人容易产生抑郁,这种观点是没有科学依据的。抑郁质只是一种气质类型,一个人是不是抑郁跟气质类型没多大关系。抑郁是一种心理状态,更多的情况是后天环境、情景中个人的人格特征等受到一定的影响产生的。
记者:那么,是不是处于抑郁状态就是患了抑郁症呢?
俞国良:我们要分清楚抑郁和抑郁症的不同。两者的区别在于抑郁是一种心理状态,抑郁症则是一种神经症,一种心理疾病或心理障碍,有轻度、中度、重度之分。我们一般说的抑郁症以轻度、中度为主,它的很多表现和抑郁有很多类似的地方。情绪低落是抑郁和抑郁症的共同现象,但如果这种情绪低落至少持续两年、间隔的时间不超过两个月,才算是抑郁症。抑郁作为一种心理状态,每个人都会有,但抑郁症的比例则少多了。
是什么引发了抑郁症
记者:有很多青少年经常会出现情绪低落的现象,情绪低落就是得了抑郁症吗?抑郁症的产生跟每个人的性格是不是有很大关系?
俞国良:有人认为情绪低落就是得了抑郁症了,其实,没这么严重。引发抑郁症的,首先一个是个体自身的原因。比如说,自我期望水平比较高,学习负担比较重,课业压力很大,加上形形色色的各种考试,他认为自己没有能力来完成。
还有人际交往上的困难。目前,40%的学生感觉同伴关系、师生关系、亲子关系紧张,这种现象也越来越普遍。现在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容易以自我为中心,不知道该怎么和人交往;而且中学生的自我封闭,情绪不稳定,与人沟通不畅,跟父母亲之间价值观有分歧,兴趣、学业存在冲突等都是引发抑郁的因素。
再就是人格特征,比如性格内向、自卑、情绪不稳定,特别是对困难、失败的错误归因,很容易造成抑郁。如果把失败总是归结为不可控的因素,如能力、运气、家庭背景等不是自己能左右的因素,这就会影响他情绪不良,使他体验到更多的挫折感。
记者:应该也受到生理原因的影响吧?
俞国良:对,我接下来要谈到的就是生理上的原因。
首先,缺乏睡眠、连续两个星期的睡眠混乱,会大大增加得病概率。在大学生心理咨询中,抑郁症比例是相当高的,和现在大学生普遍睡眠不足也有关系。中学生连续两个星期的睡眠混乱,也可能会大大增加患抑郁症的可能性。
再者就是可能和自身体质有关。某市有个大学生因为体质不好,有慢性胃病,结果总是精神紧张,一考试就更紧张,导致了抑郁症的产生,最后跳楼自杀了。看来,躯体疾病或药物也可能引发抑郁症。
此外,这还跟生物学上的一些因素有关。在严重的抑郁症中,生物和遗传因素占到50%以上。
记者:最重要的应该是哪种因素呢?
俞国良:最重要的原因,跟社会心理因素有关。
比方说家庭的经济条件两极分化很厉害,如果哪个学生家里无力支付自己的学费、生活费及其他各种读书所需费用了,很容易导致学生情绪不良。而且,贫富差异增加的同时,学生的攀比心理也越来越重,这导致他心里总会有种失落感。家庭背景中家庭的完整性、单亲家庭以及父母亲关系紧张的隐性离婚家庭中,家庭的人际沟通是否畅通等,都会导致青少年情绪低落。某大学有一个调查,73%的贫困生对生活不满意,其中52%有抑郁倾向。
再就是生活环境的改变。现在的青少年是互联网上成长的一代,在聊天室、网络游戏中他试图并可以去控制虚幻的世界;但毕竟网络和现实有差别,这容易使他在现实里更加失落。就是所谓的“踏着铃声进课堂,宿舍里不声不响,互联网上互诉衷肠”。
再就是重大的生活事件,比如说考试失败、父母亲离婚、父母亲下岗、班主任批评等等,如果没有正确地对待,没有正确地归因,都容易产生抑郁。
记者:似乎“弱势”的学生更容易产生抑郁。
俞国良:据我们的调查,学习困难的学生中,抑郁症比例是比较大,36%的困难学生就有抑郁症。但我们寻找根源的时候,不能把抑郁简单地归因于某种外部刺激,或者有缺陷的人格和个性。有时候,许多抑郁症病人没有冥想的发病原因。什么人都有可能得抑郁症。许多有才华的成功人士也有抑郁症。
早发现、早治疗
记者:因为很多人对抑郁症了解不够,是不是相应的治疗也不够呢?
俞国良:是的,在我们国家,95%的抑郁症病人没有得到很好的诊断和治疗。
记者:俗话说“心病还要心药医”,抑郁症作为一种心理疾病,也主要依靠心理治疗吗?
俞国良:我们国内现在基本上轻度的是心理治疗,已经确诊为重度抑郁症的大多采用药物治疗。心理治疗需要专业人员的帮助和支持。对个人来说分为自我调节和寻求帮助,最重要的是注意早发现、早治疗。
学会自我调节,积极的乐观的人生态度最重要。比如面对仅有的一片面包,有人说“我只有一片面包了”,有人说“我还有一片面包啊”,这种自我调节是很重要的。再就是面对压力、面对挫折,要能够适应环境、调整心态。我们的青少年对挫折的抵抗力比较低,这方面需要培养。而且要有良好的生活方式,该睡的时候睡,该吃的时候吃,避免生活规律的紊乱。
要培养自己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尤其是人格特征。要学会有效地认识自己、调控自己。有问题了,就去找心理医生看,去寻找一些自己有兴趣的、有价值的事情做,从而发现自己的生命价值。自己没办法的时候,也要依靠其他人,向身边的亲人、朋友、同学倾诉,寻求帮助。社会要提供一个比较温暖的、和谐的生活环境。社会帮助也很重要。
抑郁和轻度的抑郁症主要靠自我调适就可以得到较好的控制。
记者:到什么程度时需要采用药物治疗呢?
俞国良:青少年的抑郁一般主要通过心理治疗,而成年人则要通过心理治疗、药物治疗二者的
结合。其中,重度的更主要是依靠药物治疗。因为中学生通过老师、家长的心理教育,有可能情绪好转,培养健康的心理状态;而大学生或者成年人对一些人生道理自己都懂了,别人讲的东西有时候也听不进去,这时候就需要采用药物治疗。总之,及时向精神科医生和心理咨询专业人士求助,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最为重要。特别是有明显的自杀倾向时,光靠心理治疗和劝说是不够的,积极的药物治疗非常重要。
记者:这是不是对中小学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俞国良:我的理解是,抑郁症是一步一步积累起来的。情绪低落,相当长一段时间的情绪障碍就会逐步演变成抑郁症。所以,抑郁症在大学的发病率远远高于中小学,这是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抑郁症在大学是一种最常见的心理障碍,主要原因就是在中小学就没有得到好的疏导。因此,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要引起大家的重视。抑郁症的各种早期表现,更应该引起老师的注意,学生不爱说话、自怨自艾、情绪低落,不合群、自信心下降、注意力不集中、身体不舒服等,不要认为主要是性格内向的缘故。如果学生的情绪低落没有得到很好的疏导,导致人格培养中出现缺陷,后果是很严重的。抑郁症患者中,50%的人有自杀念头,这50%的人里面又有15%到20%实现了自杀。
(编辑:张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