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当美国州立佛罗里达国际大学著名管理学教授加里·德斯勒走进中国人民大学逸夫会议中心时,400多名人大师生向这位大师报以热烈的掌声,接着聆听了这位著名学者的学术报告。他撰写的《人力资源管理》是举世公认的最优秀的人力资源管理教科书之一。这场讲座也是人大劳动人事学院举办的系列讲座中的一场。
学校劳动人事学院大三学生王华告诉记者,这场讲座原定4点在120人的报告厅举行,但3点刚过,报告厅里已经挤满了人,学生还在不断涌入,主办方临时决定把讲座放在400人的学术厅举行,等讲座开始时,学术厅已座无虚席,不少没有座位的学生席地而坐。王华说:“做学问要听百家之言,世界级学者知识渊博,学术背景深厚,我们从中可以得到很多启发,参加这样的论坛有助于我们了解大师的思想,树立正确的观念,寻找到自己的发展之路。”
“人大论坛现象”已经成为该校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据了解,人大平均每周举办一个国际学术论坛或会议,平均每十天有一位外国大学校长来访,平均每个月有一位外国政要、驻华大使或外国著名学者来讲演,国内论坛有部长论坛、院长论坛、地方领导论坛、吴玉章学术讲座等,还有新闻学院的广电前沿论坛,信息学院的信息时代经济高层论坛、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等院系、学生社团组织的各种活动。学术空气非常活跃,全面立体的学术环境已经形成。
马跃是人大国际政治专业的大一学生,尽管入校时间不长,但他已经充分利用人大的资源,参加了多场自己感兴趣的论坛和讲座。“论坛上讲的东西往往都是最前沿的知识,比书本上学的要先进。”马跃很兴奋地告诉记者,“参加论坛能够感受到一种与课堂不同的氛围,学生踊跃提问,气氛活泼热烈,最大的收获就在于学到了很多新理念和新知识,这些理念和知识我可能很难在书本上学到,但论坛给了我一个很好的机会。”
据介绍,在人大众多论坛中,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论坛已成为一个知名品牌。该论坛每年举办一次,会集了全国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最著名的专家和学者,2004年还邀请到了包括诺贝尔奖得主、被誉为“欧元之父”的罗伯特·蒙代尔在内的众多世界顶尖学术大师参与对话讨论。参加过该论坛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李韬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依然回味无穷:“那是一次享受学术大餐的过程,也是一个认识世界的窗口,使得我们能从不同的角度研究同一个问题,各位大师精辟的演讲提升了我们的知识理论高度,引导我们的思想向积极的方向发展,鼓励了我们追求独立的精神和勇于创新的意识。”
正如人大团委书记代鹏所说,论坛的举办,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交流学术、砥砺思想的机会,而且有助于激发他们的使命感和社会担纲意识,充分利用国家和社会赋予的优越条件,苦练内功,具备精湛的知识和熟练的业务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报效祖国。
消息来源:《中国教育报》2005年5月8日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