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迎来了自己的50周年华诞。
50年前的这个时刻,为了促进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编写出版全新的高等教育教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由当时的政务院批准成立。这是新中国成立的首家大学出版社。
50年后,中国人民大学大学社已成为年出书1600多种,发行码洋近5亿元,在中国知识界和广大读者中享有盛誉的一个品牌。
50年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有300多种图书荣获了包括国家图书奖、中国图书奖、“五个一工程”奖在内的各种奖励。
是什么支撑了一个出版社在50年岁月里,一步步发展,一次次腾飞,取得了如此辉煌的成就?
当我们细细回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50年走过的每一步坚实的足迹,就会发现,有一种理念一直根植于出版社的工作之中,并且穿越50年岁月日益高扬。那就是:始终不渝地把握时代发展方向,用先进文化引领社会进步。
这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50年辉煌的根本所在。
50年与时俱进,始终与时代发展同步,做先进文化的传播者
图书作为文化产品,与一般的工农业产品不同,其价值更多地体现在书中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上。因此,出版社作为文化产业,衡量其成功、优秀与否,主要决定于其出版的图书是否体现了高尚的文化品格,是否代表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先进文化就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方向,体现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人民根本利益,反映时代发展潮流的文化。它对现实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导向作用。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成立50年来,一直保持着高度关注、积极参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热情,坚持用优秀文化、先进文化服务教育、服务学术、服务社会,形成了自己独特、鲜明的出版特色。从其立社之初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普及与宣传,到改革开放以来为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与发展而推出的一批批精品教材和学术经典图书,人大社始终坚持与时俱进,积极参与中国社会主流文化的构建,成为代表时代潮流的先进文化的传播者。
50年前,中国人民大学成立之际,为了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宣传普及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系统出版和翻译了一大批马克思主义研究著作以及从社会主义苏联引进的教科书,这些都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普及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与此同时,为了配合当时大批造就和培养经济管理人才的需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还出版了一大批服务社会的经济、管理、统计、会计等专业类图书,成为那个时代我国广大经济战线干部群众最欢迎的出版社。人大出版社的这种贡献是具有开创性和独一无二的。
到“文革”之前,人大社10年间共出版图书400余种,发行册数900多万。人大出版社同样未能逃脱“文革”的浩劫,被迫停办多年。
在邓小平的直接关怀下,1978年中国人民大学复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同时恢复。改革开放后的27年,是人大出版社发展最快的27年,是人大出版社逐步走向成功的27年。
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人大社积极投身到中国这场前所未有的伟大变革之中,推出了一大批为现代化建设服务、为教学科研服务、为培养人才服务的优秀图书,开创了人大出版社蓬勃发展的大好局面。1982年,人大出版社被当时的国家教委确立为文科教材出版中心。在这前后,人大出版社出版了一批批判极“左”错误、推动理论战线拨乱反正的图书和教材,例如:胡华教授主编的《中国革命史讲义》、李秀林教授等主编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宋涛教授主编的《政治经济学教程》等教材;出版了一批紧密围绕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图书和教材,例如:针对我国企业整顿与发展、经济体制改革等问题,出版了一大批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的教材。许多教材深受欢迎,累计发行量达到几十万册、几百万册甚至上千万册,为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人大出版社也迎来了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次大发展。
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研究的深入和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人大出版社赢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始终摸着时代跳动的脉搏、与时代共同发展的中国人民大学和人大出版社以前所未有的姿态积极参与到中国社会经济的这种大转变中去,迅即推出了涵盖人文社会科学众多学科的“百余种教材建设工程”,先后出版了300多种新教材。此举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教材建设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1998年人大出版社抓住我国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和高等教育大发展的机遇,及时启动了“21世纪系列教材”的组织编写和出版工程。21世纪系列教材一共有30多个系列、600多个品种,其中有一百多种教材被评为教育部优秀教材或推荐教材。这是我国人文社会科学教材建设史上的壮举。这一批新编写的教材紧密结合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紧密跟踪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前沿问题和理论创新,突出了内容新、体系新、方法新、装帧新,在全国高校中产生了十分广泛的影响,取得了很好的销售业绩,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正是这一批系列教材的推出,掀起了人大出版社的第二次大发展。
这一时期,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一大批中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者迅速成长起来,他们的许多成果都是在人大出版社结集出版。人大出版社成为国内马克思主义研究者优秀成果最主要的出版阵地,目前国内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名家学者绝大多数都曾是人大出版社的作者。
这一时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人大出版社组织出版的经济、管理类图书规模宏大,佳作不断。以“经济科学文库”、“管理科学文库”为代表,人大出版社推出了一批国内最优秀、最具活力的中青年经济学和管理学学者的代表著作。这批研究著作在学术上具有极大的原创性,直到今天依然是高校学生和经济学界、管理学界阅读的重点图书。
进入新世纪以来,人大出版社以更加高昂的面貌、更加拼搏的精神参与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代中去。在进一步维护和拓展“21世纪系列教材”的同时,争取到了90余种国家级教材的出版工作,教材编写无论是从形式到内容,还是从理念到方法,都进行了很大的改变。与此同时,人大出版社及时回应社会对人文素质、人文精神、人文关怀的呼唤,积极推动构建和谐社会,组织出版了一批大众精品出版物。例如:该社出版的“大学生文化读本”就是由教育部倡导并组织编写的,它针对目前大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和情感的实际,精选了古今中外的经典名篇,入情入理,润物无声。该社与中央电视台合作推出了由一批海内外最著名的学者主持讲授的“百家讲坛”系列图书和VCD光盘制品,针对众多社会热点问题和学术研究话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与讲解。人大出版社正在掀开第三次大发展的序幕。
在过去10余年间,人大出版社实现了由年出新书近200种到年出新书1200余种的飞跃;实现了由年发行码洋3000万元到近5亿元的飞跃;保持了国有资产持续两位数的增长。
今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已经成为集图书、期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网络信息等多媒体互动的综合型优秀出版社。其“出教材学术精品,育人文社科英才”的出版理念一直未变;其关注社会进步,为党和国家决策服务、为社会发展服务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热情依然炽烈。人大出版社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以领先战略、创新战略把握了自己发展过程中的每一次机会,实现了事业的腾飞。今天的人大出版社,名家荟集,群星灿烂;精品佳作,大放异彩。
追求文化内涵,重视文化传承,始终坚持高尚的学术追求和精品建设
文化是民族之魂。文化传承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和辉煌最重要的根基。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发展中创造出了博大精深、光辉灿烂的文明。文化出版事业承担着弘扬中华文明、实现文化传承的历史使命,也只有在实现这种历史使命的过程中,文化出版单位才可能铸造出自己的成功与荣耀。
以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教材和学术著作出版而著称的人大出版社,始终把出版具有学术价值和文化内涵的高水平、高质量学术著作视为自己的时代使命和职责。50年来,人大出版社始终把品牌建设放在重要地位,坚持不懈的实施精品战略,出版并积累了一批又一批优秀学术著作。特别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大出版社相继推出了“中国人民大学丛书”、《清史编年》、“人文丛书”、《中国传统道德》、“经济科学文库”、“法律科学文库”、“管理科学文库”、“中国经济问题丛书”、《中国佛教哲学要义》、“新生代学人文丛”、“世界美术全集”、《20世纪西方伦理学经典》等一大批在学界与读者中受到广泛好评的学术力作。应该说,人大出版社之所以成为深受读者信赖的品牌,不只是因为其教材出版的成功,更重要的是一大批有文化传承价值的学术思想著作在读者心中留下的深刻印象。
从优秀学术精品的出版来看,人大出版社依然体现了其紧跟时代潮流、关注社会进步的特色。该社学术著作的策划与出版有两个显著特色:一是能对社会改革发展有现实影响力的理论学术精品,二是有文化积累价值的理论学术精品。
在服务中国社会改革发展方面,人大出版社长期坚持策划与出版中国学者的原创性研究成果。学术著作出版始终是人大出版社的工作重点,优秀的学术著作在这里不存在出版难的问题。10多年前,该社推出的“经济科学文库”丛书,汇集了当时我国最优秀的一代中青年经济学者的探索性研究成果,这套丛书就是以鼓励和倡导原创性研究为特色,以现实问题为主题,力求对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前瞻性、战略性和全局性的问题给予科学回答,它对推动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起到重要作用。丛书中有三本获得了我国经济学领域的最高奖——孙冶方经济学奖。丛书中的许多作者至今仍活跃在经济理论界,如郭树清、马建堂、金碚、张宇燕、唐思宁、蔡重直、陈东琪、刘伟、杨瑞龙等都是学术造诣深厚的学者。由成思危副委员长主编的“管理科学文库”,同样也是由国内一批最优秀的管理学家担纲著述,例如由潘承烈教授等著的《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之今用》一书,对我国传统的优秀管理思想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总结,并提出了对我国当前企业管理的重要借鉴意义,该书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同志的称赞;由王众托院士所作的《企业信息化与管理变革》,是国内最早深入研究信息技术对我国企业管理及变革影响的著作之一。“管理科学文库”丛书也因其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对现实的指导意义而荣获第十三届“中国图书奖”。在第六届国家图书奖的评奖中, 王利明教授著的《物权法研究》获得了提名奖、冯惠玲教授等著的《公共危机启示录——对SARS的多维审视》获得了特别奖。另外,该社的“法律科学文库”、“中国经济问题丛书”等一大批图书也受到了社会的关注,对推动中国社会的变革与进步产生了积极而广泛的影响。
在出版有文化积累和传承价值的图书方面,人大出版社更是不遗余力,精心组织和策划了一大批精品力作。该社推出的“人文丛书”就是集中了当时一批著名学者潜心多年的研究成果,例如戴逸教授的《乾隆帝及其时代》、方立天教授的《佛教哲学》等。推出了由李岚清同志倡议、教育部组织编写、罗国杰教授担纲的的《中国传统道德》(6卷本),江泽民同志、李鹏同志特为该书题词。出版了由最高人民法院组织编写的《中国审判案例要览》,这是我国一部权威的审判案例汇编,从1995年开始出版,每年3卷,至今已出版了30多卷。出版了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多年研究的学术成果《清史编年》(12卷)。出版了方汉奇教授集数十年研究心血的《中国新闻事业通史》(3卷),以及《钱玄同文集》(6卷)、《庚子事变清宫档案汇编》(18卷)等著作。特别是方立天教授所著《中国佛教哲学要义》以其突出的学术成就获得了第六届国家图书奖。目前人大出版社仍在进一步规划学术著作的出版工作,力争推出更多的学术研究成果。这些图书的出版对促进我国的学术研究、文化积累,加强法制建设,弘扬祖国优秀文化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使人大出版社在学术界和社会上树立了优良的品牌形象。正是以这些深具文化价值的学术著作出版为标志,人大出版社积累了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形成了自己在优秀人文思想学术著作出版方面的特色与传统。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人大出版社始终不忘扶植和鼓励中青年优秀学者,表现出了难得的学术眼光。该社近年来策划的“新生代学人文丛”,就是着力发现和培植学术新人,对那些具有学术潜力、富于探索精神但在学界崭露头角的青年学者给与大力扶持。这套丛书推出的学术著作,都是这些作者深入研究的科学成果,都是积年有功的学术精品,都是不断探索的科学总结。这套丛书培养新学人、推出新作品、运用新机制的出版理念受到了普遍认可。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不衰,则生机永在。那些传承人类智慧结晶、文化精华的图书让每一代人都得到滋养、鼓舞,也让出版者成为读者心中永远的朋友。这就是文化的力量,这就是阅读的价值,这就是出版的意义。所以,人大出版社在文化思想精品图书出版上做出的努力、取得的成绩不只让他们成为今天读者信赖的品牌,而且,随着思想文化的传之久远,人大出版社也将获得永恒的价值。
积极引进国外优秀的文化学术著作,加强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
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在数千年的发展中以海纳百川的胸襟借鉴、吸收外来的优秀文化。每一次对外来优秀文化的吸收,都会有效促进中华文明的蓬勃发展。今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要求我们必须植根于民族文化的土壤,以海纳百川的气概,广泛借鉴、吸取世界不同文化的优秀成果,积极参与国际文化的交流。
人大出版社在我国出版界是较早开始引进西方学术成果和教材的,与西方许多出版机构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早在1995年,人大出版社根据自身的出版特色和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联络了留美经济学会的一批学者推荐和筛选经济学方面的图书,组织翻译和出版了以斯蒂格利茨的《经济学》为代表的“经济科学译丛”,随后又策划引进和出版了以罗宾斯的《管理学》为代表的“工商管理经典译丛”等一大批国外一流的教材和图书。这两套译丛适应了当时中国现代化建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经济学和管理学内容的更新,在我国经济学界、管理学界和出版界产生了重大影响。“经济科学译丛”的出版被经济学家认为是掀起了“汉译经济学的第三次浪潮”;“工商管理经典译丛”则被内地各大院校商学院作为MBA和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必读书。两套译丛中的《经济学》和《人力资源管理》分别获得第十一届、十二届中国图书奖。近年来,人大社策划引进的“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经典译丛”已陆续出版了40多种,这套译丛的翻译出版对中国正在进行的公共管理和行政制度改革起到了有益的借鉴作用。目前,人大出版社正在实施一个更加雄心勃勃的版权引进出版计划,那就是已列为该社出版重点的“当代世界学术名著”译丛,这套译丛包括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新闻与传播学、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系列,相信会成为人大社一个新的更为响亮的图书品牌。人大出版社组织翻译出版的引进版图书,始终把学术水准作为重要标准,不跟风,不炒作,不盲从,例如该社推出的由苗力田教授主持翻译的《亚里士多德全集》(10卷本),就是由希腊文直接翻译过来的第一个中文译本,该书获得了国家图书奖、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一等奖等多项大奖。目前该社正在组织翻译和出版的还有《康德著作全集》(9卷本)、《尼采著作全集》(8卷本)、《列维·斯特劳斯全集》(10卷本)、《劳特利奇哲学史》(10卷本)、《国际工商管理大百科全书》(8卷本)等众多著作。
通过版权引进,人大社与一些国际著名的出版机构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如培生集团、汤姆森集团、麦格劳希尔出版公司、哈佛商学院出版公司、牛津大学出版社、剑桥大学出版社都与人大社有广泛的合作。人大社还与哈佛商学院出版公司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陆续出版了“《哈佛商业评论》精粹译丛”、 “哈佛商学案例精选集”、“哈佛商学在线网络课程”等出版物。
既要请进来,也要走出去。人大出版社十分注重对外输出版权,在出版选题的规划中一方面考虑国内社会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有意识地为向海外输出中国文化产品做准备。出版社设有专门的版权合作部门,每年都对重点出版选题做周详的海外推广工作,这使得出版社的版权输入一直保持了平稳发展的态势。到目前为止,人大出版社已输出版权近300项。这其中既有《亚里士多德全集》、《中国佛教哲学要义》等具有学术价值的高水平著作,也有《实用汉语会话》、“金桥中文系列”等优秀教材与工具书,同时还将有中国文化特点的普及性读物如“清史知识丛书”、“清帝传奇”等积极输出。在我国的出版社中,人大出版社是仅有的一家在版权引进和版权输出两个方面都排在前10名的出版社,2000年被国家有关单位授予“全国图书版权贸易先进单位”的称号,2003年又被评为北京市版权“十佳”出版单位。
以优秀图书版权的引进和输出为桥梁和纽带,人大出版社积极参加和组织了多种层次、多种形式的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人大社先后参与邀请了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阿马蒂亚·森、蒙代尔,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哈维·S·罗森、罗伯特·巴罗、米什金、兹维·博迪等,美国著名营销学家洛夫洛克,意大利著名经济学家阿克塞拉,日本著名法学家奥岛孝康,美国公共管理专家欧文·E·休斯、威廉·N·邓恩等数十位国外一流学者来华讲学。这些学术交流活动受到了中国学者、高校广大师生及社会公众的欢迎,也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高水平、高层次、高品质的出版形象日益深入读者心中。
不断发展进步的人类文明史一次次地证明,只有符合人类社会发展方向,体现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反映时代发展潮流的先进文化,才拥有生生不息的活力,才能在历史的时空中赢得最大的发展空间。
出版社只有站在时代潮头,传播先进文化,才能受到社会的肯定,才能得到读者的认同,才能获得自己的光荣与辉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50年来的发展,再一次证明了这一点。这对当前正处在深刻变革中的中国出版业来说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正如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教授寄语人大出版社的那样:学术沃土,思想摇篮。这不正是人大出版社50年的追求吗!50年岁月似乎并不太久,但这50年昭示给后人的一切足以让每一位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员工都拥有了面对未来的豪气和信心。
相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在实现梦想的跋涉中,还会面对诸多挑战,但出版社50年的发展史已经把一个坚定的信念铭刻在每一位员工心中,这份信念足以让他们有勇气面对并征服未来的艰难险阻。那就是:坚定不移地以先进文化传播为已任,靠精品战略、创新意识、高质量服务赢得市场、赢得读者、成为读者信赖的品牌,从而获得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这就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50年发展给我们留下的深刻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