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正文
[新华网]传统文化受到严峻挑战 国学复兴之路该如何走
时间:2005.10.27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开学典礼暨揭牌仪式10月16日举行,58名学生经过考核成为该院首批学生。自从今年上半年人民大学宣布成立国学院后,应该如何复兴国学就引起了各界人士的各种议论。

什么是国学?在学术界看法不一

什么是“国学”?这在学术界存在着若干不同的观点。章太炎先生称国学为一国固有之学术,吴宓先生称之为中国学术的总体,张岱年先生界定为中国学术的简称,曹伯韩先生认为,国学的范围是指西学输入以前中国原有的全部学术。还有一个与之相关联的说法:钱穆先生曾经条析中国的传统文化为人统、事统和学统,亦即为人、做事、治学的三大传统。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揭牌

国学的积极倡导者、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教授认为,国学是中国传统学术,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它沉淀于历史的长河,而又升华于现代的社会,既是是延续传统的纽带,又是开创未来的阶梯。国学乃是使中国人之所以成为中国人,中华文化之所以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并对人类进步做出特殊贡献的民族文化体系。

国学又称“国故学”,指一国固有之学问。国学作为近代意义上的概念,始于20世纪初。一般认为,国学相对于新学,指旧学;相对于西学,指中学。引申而言,它即今人眼中的中国的传统学术文化。可以把国学看作对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进行研究和阐释的一门学问。国学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国学,即胡适所说的“中国的一切过去的历史文化”,思想、学术、文学艺术、数术方技均包括其中;狭义的国学,则主要指传统思想文化,它是国学的核心内涵,是国学本质属性的集中体现。国故之成为“学”,是近现代以来中西文化交汇碰撞的结果。在此过程中,中国固有的学问被植根于西方的学术规范、学术体制和学术传统所取代,学术的现代转型被简单理解为学术的西方化。而中国自身的学术则成为“国故”,继而几乎沦为“绝学”,中国的现代学术与传统学术之间,出现了深刻的断裂。因此,为了继承并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有必要振兴国学。

纪宝成校长认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认识国学、呼唤国学、振兴国学,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新的文化建设,乃势所必然。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国学及国学教育作为传载中国优秀古典文化的学术文化与教育学科,对于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将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振兴国学是水到渠成、应运而生的事情

自从人民大学宣布组建国学院后,各种质疑的声音就一直充斥着媒体,还有人提出了“国学无用论”。
对此,被誉为第三代新儒家领军人物的美籍华人学者杜维明认为,“国学无用论”非常可怕,这在中国是积重难返。任何一个民族、文化或地域的历史所积淀的文化、知识和经验,都能使我们更明智地了解自己的过去和眼前的处境。如果一个人、民族和国家对自己的历史不了解、不重视,那么就会对自己的文化认同、自身处境的理解产生偏差。
纪宝成校长说,中国人民大学决定建立国学院,不是图一时热闹,而是要踏踏实实地从事一件带有探索性的教育事业,为丰富教学内容,为完善教育体制,为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做出积极的努力。
他认为,振兴国学是水到渠成、应运而生的事情。首先,研究国学、重振国学是恢复文化自信力的需要。近百年来,国学处于一种衰微的状态。上个世纪的世纪之交中国受到列强的凌辱,人们对传统文化失去信心,把落后挨打归结为自己的文化。“五四”运动是传统文化的第一次大波折,“文革”再次摧毁传统文化。

“在一段时间里,国学几乎成为落后、愚昧的代名词,必须由它来为中国近代以来的衰落与灾难承担总责任。” 纪校长说,今天,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我们的民族文化受到了“西化”的严峻挑战,中华民族要在这样一个时代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迫切需要弘扬传统文化,重振国学。现在要恢复近代以来丧失的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心,提高民族文化素质,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构建和谐社会,激活中国人文学术创造力,都需要重振国学。
其次,研究国学、重振国学是提高民族文化素质的需要。国学研究是以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为核心,以中国传统学术方法为手段,保存和传承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一种重要方式。国学研究和国学教育,将有助于人们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接受人文精神熏陶。了解和熟悉本国文化经典,是国民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国民能够从国学教育和普及中了解到,我们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历史的国家,是一个有着灿烂文化传统的民族。传统文化可给予我们更多的灵感、更多的人生启迪。
第三,研究国学、重振国学是提高中国人文学术创造力的需要。近现代以来中国人文学术领域内的一个重要文化现象,即大规模移植西方学术,这种对于中国人文学术的影响是复杂的,人文学术普遍面临的西方化与本土化的矛盾,是摆在我们面前亟须破解的文化难题。如果我们失去了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失去了固有的人文学术支撑,便不免照抄照搬西方人文学术及学术体制和学科制度,忽略中国人文学术自身的经验、问题和语境,中国人文学术若要不断创生新的文化理论的生命活力,我国的人文学术要进一步发展,就要解决好学科制度与文化传统之间的矛盾,真正架起传统与现代的桥梁。

相关链接:http://news.xinhuanet.com/focus/2005-10/22/content_3662043.htm

编辑:人大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