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正文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外文明互鉴为外国文学研究开辟新视野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时间:2024.12.11

11月28日,“基于中外文明互鉴的外国文学研究新视野”高层论坛在山东曲阜召开。与会学者的讨论以“中外文明互鉴”的家国情怀与世界视野为底色,从学术研究的理论建构到批评实践的分享,从文明交流的历史传承到当代文学的新路径探索,进一步凝聚了以中国视角推进外国文学研究的学术共识。

曲阜师范大学副校长纪洪涛和《当代外国文学》主编、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杨金才分别致开幕辞。曲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秦洪武主持论坛开幕式。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金莉和浙江工商大学原党委书记蒋承勇、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陈兵、曲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张琳先后主持论坛研讨环节。

结合中国视角、比较视野、对话研究

外国文学研究的中国视角是一个独特且不断发展的研究路径。杨金才强调,外国文学研究需立足中国,面向世界,弘扬主流价值观。立足“大变局”的历史时代,关注外国文学中的中国书写及其文化表征。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范方俊认为,文明互鉴既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文化主张,当代中外文化交流和中外文明互鉴研究需要结合中国视角、比较视野、对话研究三个维度。

“人类文明不是孤立的体系。”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彭青龙认为,追求差异性中的共同性应该是创造美好世界的基本思维和共同价值趋向。在这一过程中,比较文学学科提供了彰显世界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窗口。

一个时代的精神在哲学、文学、政治等不同领域形成呼应,郑州大学外语学院教授张莉认为,对文学现象与本体的研究应充分考虑其文化学派的精神特质和思想价值。

曲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林瑛、秦洪武以《简·爱》为例,探索数智赋能的文学研究,认为信息技术为解析解读文学提供了数字化进路,而大语言模型赋予数字人文以深度“理解”能力,为文学文本阐释带来新的潜能,协同人类研究者进行更深层次的文学阐释。

全球化语境下的本土文学书写

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教授袁筱一从全球史视域出发,以非洲法语文学为例,提出其既是全球化的产物,也是全球化的例证。而这一研究进路不仅是对以往研究范式的突破,更是对新研究范式的一种可能性探索。

在文明交流中,本土文学与世界文学往往呈现各种张力。杭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周敏分析了存在于加勒比文学中的本土与世界之间的张力关系。她认为,复杂的文化间性,形塑了加勒比文学的叙事和旅行,使得加勒比文学表现为世界文学。

华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苏娉探讨了科幻文学中岛屿的象征意义及其与殖民历史的关系。她提出,岛屿在西方科幻文学中经历了从乌托邦到封闭空间的转变,后殖民科幻文学则试图重构岛屿形象。

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杨明明探讨了俄国文学中鞑靼人形象的变化及其与俄罗斯国家历史变迁的关系。她提出,鞑靼人的形象演变是俄国文学东方因素的艺术再现和欧亚主义思想的基础。

世界文学中的中国文化因素

中国文化因素在世界文学中的影响,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文化交流的不断加强,为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与理解、促进世界文学的多元化发展作出了贡献。杨金才通过历史考察和文本分析,揭示了美国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家如何从东西方古典学中汲取营养,进而构筑文明互鉴的桥梁。

西南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李成坚注意到,中国文化在爱尔兰文学中的接受与范式研究尚未得到充分的关注与深入研究。他从1930年代爱尔兰文学中的“中国现象”切入,借助萧伯纳、叶芝等爱尔兰作家作品中的“中国元素”,阐述了中国文化是如何成为爱尔兰寻求外来借鉴、实现自身突破和自我革新的动力的问题。

河海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张海榕聚焦于文明互鉴视角下的中美河流文学书写,通过文本细读的方法,具体对马克·吐温《密西西比河上》与徐则臣《北上》进行比较。张海榕提出,两部作品同向异构的“全球本土化”叙事,揭示了不同国别作家在面对“本土”与“全球”时的思维差异与价值选择,折射出中美河流文学作品间的文明互鉴价值。

本次论坛由《当代外国文学》杂志、曲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联合主办。

(与会学者合影)

原文链接:[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外文明互鉴为外国文学研究开辟新视野

编辑:胡海雨
责任编辑:董涵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