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是关系到国家现代化建设、社会政治稳定和实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大问题,关系到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和推行。对于中国人民大学而言,他关系到中国人民大学学生前途、学校社会声誉、资源竞争和未来发展,创建世界知名一流大学的涉及全局的重大问题。一流的大学要有一流的就业,为了更好地开展就业工作,学生就业指导中心进行了很多有益的尝试,取得了很好地效果。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科学的发展观统领全局,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有关精神,全面规划,确定目标,与时俱进,以需求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从以下几个方面开拓就业工作新局面。
一、积极完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软硬件一起抓,不断提高就业指导能力和服务水平
中国人民大学学生就业指导中心的工作人员秉承贯彻“一切为了学生”的办学理念,为使毕业生能够顺利就业做了很多的工作,他们能够通过学习来提高提高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不断充实和完善就业服务内容。同时学校全面落实就业工作经费、机构、人员三到位,确保我们就业指导工作的顺利展开。除了一般性工作外,学生就业指导中心还针对毕业生的不同需要,开展个性化指导,包括心理辅导和职业生涯设计,为学生排忧解难,切实有效地帮助学生顺利就业。人大就业指导中心在全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充分发挥了核心作用,团结了校内外的众多单位,带动了校内的各类学生组织,开展了一系列高规格、多层次的就业指导服务活动,有力地推动了全校学生关注就业、关注职业生涯规划、关注职业技能的发展,也得到了《中国青年报》等媒体的关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全方位的服务体系,认真细致的服务工作,是中国人民大学毕业生顺利就业的根本保证。
二、加强就业服务信息网络化建设,构建方便快捷的沟通平台
我们能够在2004 年全国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我们的就业信息网络化建设发挥了极大的作用。目前中国人民大学的就业信息传递手段主要有以下三种。第一就是就业网career.ruc.edu.cn ,就业网具有信息量大、质量高、更新快等特点,受到全校同学的好评。第二我们有强大的就业信息员队伍,每个毕业班设两名信息员,可以及时将相关学科的就业信息传递给每位同学。第三种信息传递渠道就是校园内张贴的海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深入落实毕业生就业政策,不断开展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党中央、国务院在2004年间出台了一系列的毕业生就业政策,打破旧体制中的种种限制,为毕业生就业拓宽了渠道,提供了一个更加宽松的就业环境。为了把党中央国务院的政策贯彻下去,把先进的就业理念传达下去,我们通过开展认真、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不仅对全体毕业生进行动员和宣传,而且对个别学生进行辅导和指引,培养他们艰苦奋斗的思想意识,自觉地把个人的前途、命运与祖国和人民的需要结合起来,改变就业观念,主动积极地去基层、去西部、去祖国现代化建设最需要的地方就业、创业。不断拓宽就业渠道,不断努力进取,以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四、以培养学生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为导向,突出实践教学,不断进行教学改革
多年来,我们在调整学校的人才培养结构方面采取了很多措施,特别是我们下大力气抓学科建设,建立新兴学科,加强优势学科,使我们的学科上水平上档次,使我们的学科专业结构更加贴近社会发展的要求,使我们培养的人才更符合社会的需要。同过去相比,我们的学科结构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在进一步巩固原有优势学科的基础上,建立起了一批适应经济和科技发展需求的新兴专业,为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急需人才。随着学科实力的增强,我们培养的学生就业能力也会进一步提高,从而提高中国人民大学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从而提高中国人民大学的声誉。总而言之,通过调整和加强学科专业建设,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走内涵型的发展道路,是保证中国人民大学毕业生充分就业的根本。
五、深入学习,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加强就业指导创新力度
就业指导工作是做好就业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并且对于做好就业工作有着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在2003-2004学年由校就业指导中心与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联合主办了“中国人民大学大学生就业论坛2004”,论坛以“变革中的就业环境”为主题,邀请企业、政府、专家学者各界精英共同探讨,以期对中国大学生择业有所指导,对大学生就业政策制定有所借鉴,为各界有识之士提供学习、交流的平台。通过论坛我们了解了更宏观的就业环境及就业政策,研究了大学生和用人单位供需要求的变化,全方位透视大学生就业问题,积极探寻解决之道。对于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就业氛围与就业环境,全面推进大学生就业工作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在“论坛”上中国人民大学聘请了40余位校外专家,国家机关、大型企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主管担任中国人民大学“职业指导顾问”,强化和丰富了中国人民大学就业指导队伍,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六、抓紧构建“四化”标准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
近几年我们的就业指导服务工作不断完善,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已经建立起全方位的指导服务体系。接下来我们的工作是要进一步拓宽工作面,努力构建一个更加完善的、符合“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信息化”四化标准的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所谓的“全程化”就是对学生的择业教育、就业教育要贯穿始终,而不局限于毕业前夕。应当注意把就业教育与学校经常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紧密地结合起来,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联系起来,用就业指导调整学生的学习,使他们的学习内容适应未来就业的需要。这意味着就业指导无论在时间还是在空间上都需要进一步拓展。所谓“全员化”是指参与就业指导工作的人,不再局限于就业指导中心的专业工作人员,而是需要全校师生共同参与,群策群力,发挥综合优势。本科生班主任和研究生指导教师尤其要对所带的学生担负起就业指导的责任。所谓“专业化”,就是进一步提高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提高他们的服务质量和水平,学生就业指导中心要研究人才培养规律。所谓“信息化”,就是进一步完善就业信息网络化的建设,为毕业生提供更全面周到有效的服务。
学校将继续加强就业指导中心的工作,配备充足的专业人员,并按照教育部要求,提供充足的就业工作经费,逐步改善办公、招聘、洽谈场所等条件,按“四化”标准推动就业服务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学校内部改革,别的方面可以大大精简,就业工作这一块应该而且必须进一步加强。
七、拓宽就业渠道,加大与用人单位的互动,引导毕业生多元化就业
学校就业工作部门要树立“服务第一”的观念,搭建好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桥梁,主动走出校门与用人单位建立广泛深入的联系,尤其需要加强的是和东北与西部企事业单位的联系,为毕业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对于毕业生就业相对集中的北京及深圳、广州、上海等东部沿海地区我们要派出专人走访用人单位,寻求更大程度的校企联合、校企合作,争取在这些单位中建立中国人民大学毕业生的固定实习基地,使学生有条件在实践中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帮助他们提高职业技能,同时也拓宽了中国人民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渠道,扩大毕业生就业平台。盯住大城市同时还要加强建立与东北老工业基地及西部地区优秀企事业单位的联系,使广大的毕业生能够更多的了解东北老工业基地及西部地区的发展情况,开辟新的就业地区。在各方面资源允许的情况下,我们要大力支持毕业生到民营企业就业和自主创业,特别是到中国人民大学中关村文化科技产业园创业。
党和国家的领导同志多次强调,就业是民生之本,实现就业是人民群众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所在。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我们必须以与时俱进的工作态度,以对国家、对人民、对学校、对毕业生高度负责的精神,切实做好中国人民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工作,让更多的毕业生找到工作单位,让更多的毕业生家长安心。不断开创毕业生就业工作新局面,为建设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世界知名一流大学做出应有的贡献。
(编辑:潘宏伟 吴辉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