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光阴人大】最好的时光:记“北京市先进班集体”国学院2012级硕士班
来源:新闻中心
时间:2018.04.09

在这方精致的人大校园,每天太阳升起的时候,都在发生新鲜的故事,有人在一勺池畔轻声诵读,有人在谨勤路上匆匆穿行,有人刚刚结束通宵的奋笔疾书站立窗前眺望远方,有人站上讲台翻开书本谈论古今天下,有人围坐一圈热烈讨论话题……这些风景一直在我们身边,年复一年,镶刻在人大地图里。

有很多人,值得歌颂;有很多故事,值得分享。智库建言、协创平台、百村调研、同辈关怀、法律援助、公共服务……每个故事都有人来了又走,都充满自信、惊喜和欣慰,也流淌着不安、失落和泪水。

本学期人大新闻网继续推出《光阴人大》系列稿件,讲述这些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故事,希望通过他们的心路和足迹,分享人大精神、凝聚人大力量,珍惜这一段难忘的光阴故事。

第23期为您推出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2012级硕士班的故事。

0219国学班(中

2008年,他们初相遇;2014年,他们将分离。

六年时光,他们学业精进,幼稚懵懂迈向步履铿锵;

六年时光,他们情深弥坚,素昧平生化作曲终不散;

六年时光,他们追求不灭,独立精神并举自由思想。

他们是获得北京市先进班集体称号的国学院2012级硕士班同学,这个由2008级本科班本硕连读学生组成的硕士生班集体,在这个尚且料峭的初春为我们讲述他们六年一生的温暖故事。

“国学院,我们的家;蓝天下,芳菲年华”

如果说,国学院2012级硕士班与人民大学其他的硕士班有何不同?那么最直接的答案便是他们有着从本科一路走来的六年深情。

6

2008年“一二·九”合唱比赛上,还是本科生的他们演唱了一首原创歌曲《国学院,我们的家》。“国学院,我们的家;蓝天下,芳菲年华”,时至今日,已成为2012级硕士的他们还会常常唱起这首歌,歌词传递的是他们不曾改变的初心。

晚唐诗人杜牧面对汴河感慨“浮生恰似冰底水,日夜东流人不知”,也许时光总是带着些许的无情,而人之有情恰是在这无情之中更显珍贵。从刚入学时互不相识的结缘,到六年后惺惺相惜的不舍,六年的时光倏忽而过,留下的是数不清的回忆与散不去的情谊。就像采访时,王莹同学所说得那样,“毕业最舍不得的就是这个屋子里的人,如果可以,希望以后的生活可以和她们一起度过。”

还有一位家人,也陪伴37名同学走过了六年时光——班主任吴洋老师。从2008年进入国学院教书开始,他便与这个班级紧紧联系在一起。“帅”、“酷”、“文艺”是班里同学对这位可爱班主任老师的描述。弹得一手好吉他,热爱摇滚的吴洋老师与学生始终保持着同辈间的亲近感。刁冰洁同学说,“小洋哥对于我们来说不仅是班主任,更像是一位关心我们,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的朋友”。“洋哥在,我们就安心”,同学们如是说。

4

2012年本科毕业典礼上,吴洋老师慨言,“毕业是一件忧伤的事情。对于我们来说,忧伤应该在两年之后上演,然而今天我们获得了一次彩排的机会,或许我们可以借此为未来减少一些遗憾、赢得一点时间……希望你们能在未来的世界中,拒绝庸俗、保持‘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也希望你们能永远给自己留下回望现在的一点余裕。”

风定落花深,六年一生情。对于国学院2012级硕士班的同学们来说,无论是同学情,还是师生情,情谊总深重。纵然此后千山万水、塞北江南,于彼此而言,这个存在了六年的班级永远都是一首写满了你、我的青春之歌。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先贤之言犹在耳畔。执着于学术,国学院2012级硕士班的同学们取得了令人刮目的成绩。

3image003

包括吴玉章奖学金、国家奖学金等在内的70多项奖学金及荣誉称号;12名同学分赴哈佛大学、牛津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世界知名学府交流学习,开拓学术视野;硕士一年级,班里同学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篇,非核心期刊11篇,5篇待刊,以集代刊3篇;3名同学分别参与韩非子国际学术研讨会、李白国际学术研讨会、荀子思想地位与价值国际学术研讨会,多名同学参与《论语》、《荀子》、《左传》、金文、魏晋南北朝史、文本分析与批评实践、《利维坦》等经典研读班;2013年5月,班里同学自行组织举办了国学院第二届青年学术论坛,吸引了来自台湾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的硕博士生参与并获得好评……

曾参与多个经典研读班的时婧同学表示,“读书班能更好地督促学生学习,并且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行选择,夯实基础,找寻问题,对于研究生阶段的学习非常有益”。

而对于国学院2012级硕士班的同学们来说,学术锻炼的方式有很多,“知行合一”始终是他们秉承的信念。班级同学曾于2010年和2013年暑假分别赴山东、浙江、江苏、福建和陕西等地进行了游学活动。“登泰山而小天下”的雄浑壮阔,“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的浮生之乐,“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幽静怅惘,“不如仙山一啜好,冷然便欲乘风飞”的淡然之怀,“长相思,在长安,络纬秋啼金井澜”的幽怨感伤,以实实在在的形式融入了同学们的心灵。鲁雯雪同学在游学归来后感慨,“每次游学,都穿着自己设计的游学衫,看着自己制作的游学手册,来到自己感兴趣的地方,听专业老师的讲解,比起课堂上的教育,这种形式显得更生动更有趣。”

1

“兴亡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历史的余音萦绕在他们走过的每一寸土地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于他们而言,不再只是高呼的口号,它早已内化于每一名同学的内心。无论是愿坐板凳十年冷的书本生涯,还是放尔千山万水身的实践探求,它们都铭刻着同学们六年里对于学术的执着与坚守。

“生命的密度更值得追求”

多少令人遗憾的是,共同走过六年的37名同学不能同时完成学业。从选择了支教梦想的那天起,刘晓荣便也选择了在远方与其他同学的相望相守。

曾多次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的她,于硕士一年级下半学期独自一人联系支教团体,终于得以迈出步伐圆梦,赴四川大凉山山区支教。由于山区通讯闭塞,班里同学偶尔才能够与她取得联系,每次刘晓荣都会讲述她与孩子们的学习和生活故事。看着照片中手握铅笔的男孩儿,那双清澈的眼睛带着懵懂与渴求望向前方的黑板,隐约可见刘晓荣同学刚刚走过去的背影。一张照片无声地诉说了刘晓荣选择支教的原因和背后的无私奉献。

7

2013年9月初,班里同学希望刘晓荣能够回来与他们同时完成学业,共同领取毕业证书。刘晓荣充满不舍却依然坚持:“我想把这一批孩子教完”。鲁雯雪同学说,“我们不知道她什么时候会回来,但我们会坚定地支持她,因为她帮助我们完成了那个我们都曾希冀的没有任何功利的支教梦想。”

“愿为波底蝶,随意到天涯”,对于国学院2012级硕士班的同学们来说,生命的密度远比生命的长度更值得追求。不需要多么光鲜,也不需要多么华丽,生命的疆域已然宽阔,因为他们在用踏实和沉稳地践行着国学教会他们的坚持和奉献。“用我选择的方式,改变或影响一些人,也许有一天,这个世界会因此而变得有些不同。”

再一次站在人生选择的路口,国学院2012级硕士班的同学也许仍将面临迷茫与无助,甚至困惑与痛苦,然而不曾改变的是同学们珍藏下的六年真情以及默默留存、永不可失的信念与追求。刘大林同学笑言,“能在大学阶段有一个团结和睦的班级,一个认真负责、关心同学的班主任,对现在的我来说,是每天良好的精神状态的保证,对将来的我来说,是一段不会忘却的美好回忆”。

5

“谁也不知道明天,明天从另一个早晨开始”,北岛如是说。六年的国学烙印,已经在2012级硕士班每一位同学心里生根。六年的时光,于他们而言,是一生中再也不会重现的光影,更是时光罅隙之下,于回首的怅惘与神伤间捡拾起的那抹记忆芬芳。

《光阴人大》专题第23期团队

总策划:王宏伟

策    划:高燕燕

编    辑:谢天武  孙浩爽  阴志璟

美    工:刘丹怡

文    章:学生记者 董晓彤

图    片:国学院

编辑:天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