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重要讲话精神,4月25日,“习近平经济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新发展”研讨会举行。众多校内外专家学者就推动习近平经济思想学理化与体系化研究、加快建构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等问题展开深入研讨。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支晓强在致辞时表示,马克思主义是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需立足实践实现理论创新,习近平经济思想正是其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这一思想以“人民为中心”为根本立场,创造性构建了新范畴、新理念、新思想与新战略,为破解中国经济发展难题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他强调,建构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需以习近平经济思想为指引,推动学科体系、学术体系与话语体系的学理化整合,要系统吸纳国内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成果,深化对当代资本主义动态的研究,夯实理论创新基础。他表示,本次会议旨在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凝聚思想共识,进一步推动习近平经济思想学理化、体系化,加快建构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
中国人民大学崇实书院院长、国家一级教授、经济学院教授杨瑞龙,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经济学院特聘教授胡乐明作主旨发言。
杨瑞龙表示,建构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需以构建问题导向的研究范式为核心突破口。西方经济学方法论导向的研究范式采用经济人假设下的个体主义成本收益分析方法及形式主义分析方法,方法论导向的研究范式不仅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冲突、而且脱离人文性与实践性。因此,他主张采用问题导向的研究范式,从中国改革发展的实际出发,凝炼科学问题,在扎实的理论研究中提炼具有中国特色的概念和范畴,通过理论与实践的互动推动突破性创新。他表示,建构自主知识体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根基,坚持以习近平经济思想为指导,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既要立足中国实践破解发展难题,也要运用现代经济学分析方法提升理论解释力,最终推动中国经济学走向世界学术舞台。
胡乐明表示,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是经济学知识生产方式变革的过程,需从知识哲学出发,明确其内涵与特征。通过知识分类法,胡乐明将经济学知识按知识效用划分为实证性、规范性、政策性三类,并按适用范围分为普遍性、类型性、地方性知识,同时强调显性与隐性知识的互动转化。他提出,中国自主经济学知识体系应具备三大特征:坚持中国立场、体现中国特征、具备原始创新。他表示,建构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需打破西方中心主义,融汇多样知识类型、多元理论范式、多源学科智识,推动知识生产方式及其治理体系的系统性变革。
在主题论坛环节,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经济学院教授蒋永穆,南开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经济学院教授刘凤义,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副院长、《教学与研究》主编邱海平,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王生升,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总编辑、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副主任谢富胜,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周文,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朱安东先后发表演讲。
蒋永穆以“习近平经济思想的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为主题进行发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了习近平经济思想,是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的典范。蒋永穆认为,理论工作者要以习近平总书记的相关论述为根本遵循,把握习近平经济思想所蕴含的“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性”,不断探索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的有效途径。第一,扎根中国大地,概括提炼新时代经济实践经验,拓展深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研究,呈现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形成过程;第二,坚守根脉魂脉,将“两个结合”的科学方法运用于学术研究之中,揭示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内在规律;第三,坚持系统观念,既要总结标识性概念和原创性理论,又要在此基础上构建多角度、多层次、立体化的逻辑结构体系,展现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全部面貌。
刘凤义从宏观经济学视角出发,对中国“宏观经济治理”理论与西方“宏观调控”理论进行了对比。他表示,中国宏观经济治理是以人民为中心,根本目的是满足人民需要;而西方宏观调控理论是以资本为中心,根本目的是满足资本利益最大化。中国宏观经济治理强调“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辩证统一关系,超越了西方宏观调控理论中政府和市场“二元对立”的形而上学思维定式。他提出,满足人民需要,利用好市场、驾驭好市场是中国宏观经济治理超越西方宏观调控“事后灭火”的根本原则,需从学理上阐释国家与市场的互动关系,为建构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提供理论支撑。
邱海平表示,建构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应致力于回答“四问”,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回应国内外重要课题,提升文化自信与国际话语权。他表示,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四大核心命题,要求学界立足中国实践,破解理论与现实的脱节问题。建构自主知识体系的关键在于强化主体性与原创性,而“中国自主”应从独特历史、悠久文化、中国共产党独特品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及国际影响力五个维度加以把握。他表示,中国经济发展实践要求学界以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理论,深入理解和把握“两个结合”。他呼吁学界以回答“四问”为牵引,推动理论创新与学科重构,并寄语青年学者勇担使命,为建构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贡献力量。
王生升从唯物史观出发,将新发展理念与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相结合,揭示了其背后的经济规律和学理逻辑。他表示,新发展理念是指导我国现代化发展的科学理论:面对14亿人口现代化挑战,需依托新质生产力突破资源瓶颈,以共同富裕凸显社会主义制度优势,通过物质与精神文明协调破解西方精神异化困局,延续农耕文明基因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构建文明互鉴机制、走和平发展道路。他表示,五大发展理念对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五大规律:以创新为特征的新质生产力规律、以协调为特征的经济社会再生产规律、以绿色为特征的人化自然规律、以开放为特征的文明融合发展规律、以共享为特征的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规律。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要认识和把握五大规律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充分发挥党的领导和国家治理的能动实践功能,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实现合规律与合目的的统一。
谢富胜表示,习近平经济思想学理化体系的构建是当前经济学界的核心任务,需立足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从“一般、特殊、具体”三层次展开。他表示,习近平经济思想需以“人类文明新形态”为枢纽范畴,形成“新发展阶段”、“新发展格局”等层次逻辑严密的学理化体系。其中党的全面领导、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等核心范畴,三位一体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他提出,中国社会主义实践在制度层面日趋完善,可以借鉴马克思构建学理化体系的路径,提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普遍规律。
周文表示,习近平经济思想内涵丰富,推进习近平经济思想学理化阐释、学术化表达是政治经济学学者的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发展理念从“发展才是硬道理”到高质量发展;发展阶段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到新发展阶段;发展要求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到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发展目标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建设现代化强国,充分彰显和体现出习近平经济思想对社会主义本质论的丰富和发展。与此同时,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和发展壮大民营经济等时代命题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因此,立足中国实践,提炼中国经验,政治经济学理论研究应该着力推进所有制与所有制实现形式的理论创新研究。
朱安东聚焦共同富裕,强调其作为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重要性。他结合脱贫攻坚实践,表示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目标,更是夯实党的执政基础、促进社会和谐、文明进步的关键。朱安东认为,共同富裕需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为根基,遵循“鼓励勤劳创新致富、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原则,通过“扩中、提低、限高”缩小贫富差距,并注重精神生活与城乡协调发展。他以重庆华溪村脱贫为例,说明乡村振兴对提升农民生活质量的关键作用。他呼吁学界深化理论创新,为破解西方现代化弊端、推动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中国方案。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党委书记阎芳、执行院长于春海、副院长范欣分别主持致辞环节、主旨发言环节和主题论坛环节。
本次研讨会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系统阐释了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与会学者一致认为,学界需继续立足中国实践,深化理论创新,持续推动习近平经济思想学理化、体系化研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智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