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正文
“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实践与科学社会主义发展振兴”研讨会举行
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
时间:2025.04.26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重要讲话精神,4月25日,“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实践与科学社会主义发展振兴”研讨会举行。

研讨会由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共同承办,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青格勒图出席研讨会并致辞,来自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南开大学、山东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院校的专家学者、硕博研究生100余人参与了此次研讨会。

青格勒图表示,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实践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必然结果,它既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反映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的深度融合。他表示,中国人民大学作为新中国最早成立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学科的高等院校之一,愿与兄弟单位携手并进共同推动科学社会主义专业在新时代背景下不断发展壮大。一是深化理论探索,夯实学科发展基础。紧密结合时代发展,推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现实问题的有机融合,不断拓展理论研究的深度与广度。二是强化人才培养,构建实践育人体系。注重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的统一,培养一批政治立场坚定、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突出的高素质人才。三是拓宽国际视野,增强学术话语效能。加强与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机构的合作,推动中外学术交流和思想互鉴,增强我国在国际思想领域的话语权,为全球社会主义运动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研讨会发布了《党的二十大以来科学社会主义学术热点分析报告》,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王衡代表人大马院课题组就报告内容进行介绍。报告将党的二十大以来科学社会主义研究的议程设置和学术成果概括为科学社会主义基本理论研究、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历程研究、中国共产党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贡献研究、中国式现代化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坚持与发展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契合性研究、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新态势研究等六个方面、十六个具体领域。建议科学社会主义研究未来从加强方向凝聚、加强学科统筹和加强队伍建设和资源调配等着力,为学科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研讨会致辞环节和报告发布环节由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郗戈主持。

在圆桌讨论环节,8位专家学者围绕科学社会主义学科的历史发展沿革、整体建设现状、未来发展方向、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人才培养机制以及期刊建设情况等议题展开深入探讨。

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院长秦宣系统探讨了如何总结社会主义发展历史经验的问题。他表示,一是要分阶段研究社会主义五百余年理论与实践的主题转换及其历史经验,二是要深刻总结反思过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经验,三是要科学总结分析苏东剧变的历史教训,四是要重点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经验。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副主任王中汝回顾了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学科在中国的历史发展沿革,展望了学科发展的未来前景。他表示,科学社会主义学科的发展经历了萌芽、初创、发展、调整的过程,既有辉煌的学科历史,也面临着现实的发展难题。当前,党中央的重视为科学社会主义学科的发展振兴提供了全新机遇,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实践为科学社会主义学科的发展振兴奠定了实践基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工作者,应该珍惜难得的发展机会,创造各种有利条件,为学科的振兴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山东大学当代社会主义研究所所长方雷深入剖析了学科发展振兴面临的难题。他表示,当前科学社会主义学科发展振兴面临的难题,一是学科属性和专业定位较为模糊;二是教学科研人才较为匮乏;三是基础性研究和学术创新力度相对不足;四是培养模式和培养质量相对落后;五是核心课程教材和高质量学术专著相对稀缺。

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科学社会主义研究所所长牟成文高度评价了研讨会发布的学科研究报告并对科学社会主义学科的未来发展方向提出了意见建议。他表示,学科研究报告很好地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问题,未来要以整体性地统筹马克思主义三大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为突破口支持科学社会主义学科的发展振兴。

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寇清杰结合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学科的建设现状表达了对学科未来发展的乐观态度。他表示,中国人民大学成立科学社会主义研究中心是具有导向性的重要信号,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大背景下,科学社会主义学科会有更好的发展、更高的地位。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简繁就高校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学科发展振兴提出了几点思考。一是要明确学科归属,拓展学科联系,理顺同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共党史党建学等学科的关系;二是要立足学科集群,配强学科师资,引导从相关学科引进的教师尽快主动调整研究方向和话语;三是要把准学科定位,培养学科人才,使学生熟练掌握学科范围内的史、论、著及研究方法、前沿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所所长郑云天对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学科发展振兴提出了意见建议。他表示,对外宣传将是我国科学社会主义研究者的重要责任使命,要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在科研、工作和生活中要兼具历史关照和国际视野。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陶文昭对与会专家的发言进行了概括总结,并阐明了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学科发展振兴的“理”与“路”。他表示,科学社会主义学科的发展振兴,一要坚持理想,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二要坚守阵地,完善科学社会主义的学科建制;三要凝练主题,构建科学社会主义的自主知识体系;四要担当责任,积极承担科学社会主义发展振兴的历史使命。

圆桌讨论环节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党委书记张晓京主持。

本次研讨会立足新时代新征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重要讲话精神,为共话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共谋科学社会主义学科的创新发展提供了重要交流平台。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社会主义研究中心将继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加快建构中国自主的科学社会主义学科知识体系,搭建科学社会主义学科创新发展的交流平台,为推进世界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注入新的活力。

编辑:闻家齐
责任编辑:董涵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