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正文
中国人民大学举办《中国大学生创业报告2020》发布会暨“创新创业基础”教育教学研讨会
来源:创业学院
时间:2021.04.27

4月24日,中国人民大学举办《中国大学生创业报告2020》发布会暨“创新创业基础”教育教学研讨会。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顾涛出席发布会并致辞,吉林大学管理学院教授蔡莉、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教授杨俊、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教授刘志阳、中国社会企业认证平台主任夏璇等知名专家在线互动点评。中国人民大学招生就业处、创业学院、商学院等部门和单位负责人,报告编写团队以及来自多所兄弟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专家参加研讨。活动得到全国“双创”教育界的广泛关注,五千余人次在线观看了线上直播。

顾涛回顾了2016年以来中国人民大学研究发布《中国大学生创业报告》的历程,指出大学生群体的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是贯彻创新驱动战略、推进实践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培养当代青年对社会问题的感知与思考、将个人前途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责任和担当,是鼓励学生把个人理想信念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有益探索。他强调,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需要坚持以创新引领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传递积极的创新创业信息和态度,合理改进教育教学、健全双创体制机制,系统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持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报告联合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院长、创业学院副院长毛基业发布了《中国大学生创业报告2020》年度报告。报告综合采用统计方法科学历时性地分析了在校大学生的创业意愿、创业动机和创业教育,以及大学生自主创业者的创业动机、创业概况和创业支持,挖掘了近几年比较成功的大学生社会创业案例,并汇总了各部委及省市大学生创业政策重点及最新变迁。通过大样本的数据调查发现,相较于往年数据,中国大学生的创业意愿持续攀升。大学生的创业意愿除受到个体家庭因素的影响外,政府和社会对创业的支持、高校的创业理论教育和实践活动均对在校大学生的创业意愿、创业动机及创业企业绩效有显著的积极影响。而大学生自主创业者的品质特征较个人统计特征对创业绩效的影响更为显著,创新性、先动性与风险承担性的品质特征对创业者的创业绩效呈正向影响。

报告联合执行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许艳芳发布了《中国大学生社会创业意向与创业行为调查报告》。报告围绕社会创业这一主题,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角度,对大学生社会创业认知与意愿、社会创业行为及社会创业生态进行了深入的了解与分析,并从高校教育、政府支持、社会支持不同层面提出了政策行动建议。调查发现,中国大学生有较好的社会创业特质,如同情心、亲社会动机等个性特征明显;在校大学生对社会创业持积极心态,高达49.86%的在校大学生有较强烈的社会创业意愿。尽管我国社会创业大学生所创办的社会企业规模小,但可持续性强,估值高,存在较高的人力资本溢价。在高校社会创业教育方面,大学生对高校社会创业课程、社会创业实践活动的满意度较高;高校的社会创业教育对大学生的社会创业意愿及社会企业绩效有较为显著的积极影响。

蔡莉在点评年度报告时指出,《中国大学生创业报告》连续五年从大学生创业个体、企业等不同主体层面整合数据和信息,以动态视角揭示了中国大学生创业的规律性,并提出用创业方式做创业教育,用创业方式做创业研究的行动建议。杨俊从如何理解创业、创业性别优势认知、创业教育和大学生创业的关系以及大学生创业支持四个方面分享了他在阅读完年度报告的感受。他提出今后创业教育要从行为教育向思维及企业家精神教育转变,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将课程教育、实践教育融合起来,提升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同时,塑造机会型创业,提高大学生的整体创业质量。刘志阳在点评中指出,这是国内较早的关于社会创业教育的报告,样本丰富、框架完整、洞见鲜明。他基于自身在社会创业研究工作中的思考提出今后的研究应该加强对混合组织、混合创业行为的系统性研究,从中国独有的历史、文化和传统中挖掘更深层次的精神来源。夏璇认为《中国大学生社会创业意向与创业行为调查报告》的发布对于相关政府部门、社会团体及投资机构都具有重大意义,建议进一步推动构建社会创业生态共同体建设。

在下午举行的“创新创业基础”教育教学研讨会上,聚焦创新创业基础教学理念的改进与升级和创新创业基础课程教育教学方法的实践与探索两大主题,来自兄弟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专家代表开展了交流和探讨,为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献言献策。

自2016年起,中国人民大学从全国调研和基础数据着手每年编写《中国大学生创业报告》。五年来,报告基础数据不断完善,报告主题更加聚焦,研究方法更加科学,问题意识更加突出,对策建议更有针对性。报告的研究和发布,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热烈反响,成为学校积极发挥智库功能、探索教育社会服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有益尝试。

(责任编辑:胡馨)

编辑:赖 雨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