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北京市统一部署,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经过精细筹划和周密安排,中国人民大学自3月6日起集中开展返京学生第一次核酸检测和新冠疫苗第一针接种工作,为全校师生构筑健康防疫的坚实屏障。首日在明德广场为8452名学生进行了核酸检测,在世纪馆为3361名学生接种了第一针新冠疫苗。
此前,学校在海淀区卫生健康委员会、海淀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指导下,在世纪馆完成了全校近3000名教职工的新冠疫苗第一针接种任务。
学校高度重视校园疫情防控工作,组织各单位密切配合,结合学校防疫工作实际情况,慎重选择核酸检测和疫苗接种地点。经过多次讨论规划,最终确定核酸检测和疫苗接种的全流程、全路线,提前安排、发布各学院(书院)具体检测时间,尽最大努力减少聚集和拥堵,确保同学们安全、有序分批次完成检测和接种工作。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靳诺,副校长顾涛、胡百精来到核酸检测和疫苗接种现场检查指导工作,看望前来进行核酸检测、疫苗接种的同学们,以及现场的医务工作者和组织保障人员,确保相关工作安全有序开展。
学校办公室主任、党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张斌,机关党委常务副书记、学校办公室副主任丁凯,党委学生工作部部长罗建晖,校医院院长王大立、党总支书记兼副院长李遵清,明德物业总经理刘甡等参加。
3月6日清晨,医务工作者和组织保障人员提前到达明德广场核酸检测场地和世纪馆疫苗接种现场进行准备工作,保证现场布置科学合理、物资供应充足,为核酸检测和疫苗接种做好前期准备。
核酸检测过程中,校内各相关部门通力配合、全程参与,做好现场引导工作。各学院(书院)组织工作严密高效,学生集结、检测、离场全程井然有序。学生志愿者积极参与到检测现场服务工作中,热情引导、登记,为同学们解答疑问。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第一天的核酸检测任务顺利完成。
学生志愿者对进入明德广场等候区的同学,进行身份核验并测温,并引导学生抵达登记区进行信息登记。
学生分组抵达采样区,进行核酸检测,完成采样后自明德广场南侧迅速离开。
疫苗接种与核酸检测同时开展。发放知情同意书、收取健康信息承诺书、核对身份信息、进行疫苗注射等各个环节有序推进。现场设置留观区,供疫苗接种完成后半小时健康观察,以应对疫苗接种后可能发生的身体不适等意外状况。
(各学院书院组织学生由世纪馆西门有序进入主馆)
(志愿者组织学生们入馆时测温并引导学生进行身份核验)
(学生出示身份证,登记本人信息,签署知情同意书)
(学生接种疫苗)
学生完成接种后,在指定区域留观30分钟;完成留观后,从世纪馆南门或北门离开。
核酸检测和疫苗接种期间,同学们全程佩戴口罩,保持一米以上间距,积极配合现场工作人员的指挥安排,流程结束后按规定有序离场。
(学生在世纪馆有序排队,等待接种疫苗)
明德书院2020级本科生赵一帆表示,返校后一周学校就对我们开展了第一次核酸检测,充分体现了学校对疫情防控的重视。进行核酸检测的医务人员技术过硬,采样过程中没有感受到不适。同学们从全国各地而来,在对疫情风险、检测能力进行全面科学评估的基础上,学校开展核酸检测,应检尽检,既有利于精准防控,保护老师和同学们的健康,又有助于推动校内生活秩序的全面恢复。
新闻学院2019级本科生云云表示,从排队等候、领取表单到疫苗接种的过程都秩序井然,一切顺利。在隔座就坐半小时留观的过程中,有医生和志愿者在旁边提醒我们注意事项,也没有不舒服的情况出现,打完之后觉得心里更踏实了。很感谢国家和学校提供接种疫苗的坚强保障。希望全民携手共克时艰,尽快打赢这场抗疫战。
财政金融学院2018级本科生郑暖表示,新冠疫苗的接种增强了老师和同学们的抵抗力,保障了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学校的疫苗临时接种点,区域划分明确,分为接种区、留观区等多个区域,且都设置了一米安全距离线,全员有序接种。在如今国内外疫情防控形势日益严峻的态势下,接种新冠疫苗无疑是对自己以及他人负责的一种表现,更是人们在这场持久的抗疫斗争中取得决定性胜利的关键点。
直击核酸检测和疫苗接种的现场,我们看到了学校领导、老师,医务工作者和同学们对于守护校园安全健康、做好疫情常态化防控的决心和用心。
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冬去春来之际,让我们携手筑起守护校园安全和健康的屏障,取得疫情防控战的最终胜利,共同迎接我们的春暖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