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优秀的老师,应该是“经师”和“人师”的统一,既要精于“授业”“解惑”,更要以“传道”为责任和使命。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在人民之学府,有这样一群师者,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教与学、科研与实践,每一滴汗水都浇灌在祖国的广阔大地;每一笔文墨,都描绘出未来的壮丽画卷。
为献礼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展现新时代教师良好形象,在全社会营造崇德向善、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弘扬教师先进事迹,讲好师德榜样故事,一起来听中国人民大学2020年荣退的一级教授以及2019年以来获得重要国家级荣誉的教师们,这些动人的师者故事。
高铭暄:人民教育家,新中国刑法学的主要奠基者
朝乾夕惕,好学不倦,他是新中国刑法学的奠基者;耕耘不辍,著作等身,一展大师风范。
作为法学界泰斗,他自谦只是从事这个工作的时间长了一些。如他所言,“为国哪曾半日闲,回首顾盼,不虚此生”。
卢仲毅:精益求精,科研尖兵
无边浩渺的宇宙,这份探索古老又年轻,他及他的团队上下求索、努力前行,这一路革故鼎新、坚持不懈,逐渐探索出真理的光明。
科学研究无捷径,兢兢业业方为成。他和所有并肩奋斗的战友们,秉持着脚踏实地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创造着更加绚烂的未来。
“利用这个良好的平台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方向,将自己的才能和国家的需求充分结合起来。”卢仲毅说。
王利明:知行合一,研法为民
他心怀法治梦,勇于探索,始终坚持人民的福祉是最高的法律;他求实奋进,坚守治学报国的初心情怀,播撒民法的光荣与梦想。
四十载治学春秋,青丝变华发,不变的是他为推动法治社会不断前进的赤诚。
“能够看到一批批学生成长起来,成为各行各业的中坚、骨干,这是我人生最大的快乐。”王利明说。
王易:创新思政课教学,点亮人生理想
躬耕教学一线,她用富有创造性的方法启智,让传统的思政课座无虚席。敦实的理论树干和曼妙的思想枝叶,她以传统文化沁润学生心灵。
立足自身,搭建平台,她服务国家整体战略,展现教育者的担当与风采。
“我们承担的是教书育人的重要使命,承担的是立德树人的重要职责。教学的过程是师生教学相长的过程,它同时也是一个老师和学生两情相悦、心心相印的这样一个过程。”王易说。
王化成:因材施教,玉汝于成
循循善诱,寓教于乐,他一步步引导学生做好人生的战略准备;承上启下,孜孜不倦,他是学术传承的摆渡人。
生而为师,应该思考什么、了解什么、去做什么?“思知行”理念他贯彻至今,三尺讲台,砥砺前行。他一举摘获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而这份不知疲倦的追问与思考仍在继续。
“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努力地完成自己的教学科研工作,把这样一些行动无声地传递给学生,这个可能对学生影响会更大。”王化成说。
宋彪:勇于实践,弘扬真善美
明德楼中,他深耕教研,孜孜不倦,用知识点燃着学生头脑中的创新火把;怒江大地上,他谋对策、传理念、共创新,掀起教育文化新风尚。
读书不敢忘报国,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定义着最美好的人生。
马慎萧:青出于蓝,少者无畏
富有理想 ,积极向上,她展现着青年教师的昂扬姿态;无惧挑战,勇夺桂冠,她挥洒出当代青年教师的风采。
她深知,青年教师就像教育事业中不断汇聚的那一汪春水,更需乘风破浪,才能不负期待。
“我在求学过程中,像这样的师长一直在我的周围。他们的这种信念感,对于科研事业,对于党的事业,对于培养继承人,以及整个教育工作的这种追求、对于真理的追求,这种信念感非常的强,强大到你并不觉得除了这个职业之外,还有什么精彩的生活、精彩的世界。这是我看到的最精彩的世界。”马慎萧说。
刘大椿:溯源拓新,国内科技哲学的重要开创者
他漫步徜徉在科学与哲学交汇之处,与时代同频共振。他甘做默默耕耘孺子牛,培育英才,桃李满天下。
他不仅创新着理论的高度,还密切关注科技实践的前沿和迫切问题,用理论关照现实,不断绽放着思考的光芒,把握时代脉搏。
“我现在一生有三分之二以上的时间都是在教书,教书其实也是一个做人的过程,率性、尽兴、随缘。”刘大椿说。
戴逸:奋斗不止,一生只为修史来
他泛舟历史江河,追问古今,与清史结下不解情缘;他秉承学术使命,笔耕不辍被誉为清史研究第一人。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如今他依然站在学术研究第一线,一生治学,只计耕耘,彰显着国之大家的风采。
黄达:金融学巨擘,千里非终极
潜心治学70载,他为中国金融学发展绘出浓墨重彩的一笔。言传身教,春风化雨,他培育东西方两个文化平台自由漫步之英才;博古通今,学贯中西,他开创寓东方文化于金融学研究之先河。
他用对教育事业的坚守,雕刻着这平凡又伟大的时光。
“每一个人的研究只是金融里的一个方面,不能只揪着自己这一个方面深入而不顾全局,能够在考虑全面的基础上,来深入钻研自己的那块,这才是正确方向。”黄达说。
在人民之学府,他们是所有好学者之师,更在这里践行着师者之责,一言一行,一世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