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促进高等教育人才供需适配?如何全链条护航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如何为中国式现代化源源不断培养输送栋梁之材?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构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的意见》,对构建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有关工作作出部署。
“高校毕业生就业是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有效连接点,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党委书记张东刚表示,高校是党和国家培养人才的主阵地,大学生就业工作是教育服务国家战略、回应人民关切的重要体现。中国人民大学始终把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坚持以服务国家需要为导向,切实做好这项事关国计民生的重要工作,走好人民大学就业育人的新路。
中国人民大学始终把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作为学校育人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全员协同促就业行动、战略伙伴拓展行动、先锋人才发展行动、就业能力提升行动、人才供需适配行动,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民族复兴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2024年6月,中国人民大学举行先锋人才启航大会暨就业实习实践基地授牌仪式。)
以就业促进教育供给侧改革 持续提升服务国家需求能力
“就业质量是检验人才培养质量的‘试金石’,高质量的人才培养是高质量就业的基础条件。”
4月21日,中国人民大学2025届毕业生就业工作推进会召开。校长林尚立表示,高校毕业生是党和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毕业生就业质量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工作成效的检验。我们必须把培养国家战略急需人才的工作落脚点,放在学科专业结构优化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上,进一步推进人才供给对现代化建设的引领力和适配性。党办的大学、人民的大学应当着力培养政治立场坚定、研究能力突出、实践本领过硬、创新精神充沛的新时代先锋分子。
就业工作是系统工程,包含培养供给—就业指导—求职招聘—帮扶援助—监测评价—支持保障全链条。在人大,每一个环节都紧密相连,互为支撑,共同构成了高质量就业服务的完整体系。
在这样的体系支持下,学校加强关键急需领域人才培养,建立纵向本硕博贯通、横向多学科交叉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耕治国理政、学术领军、经世济民、科技突破、全球治理五类人才方向。
每年,8000余名人大毕业生主动投身国家重大战略、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展现新时代中国青年的责任担当。
以全周期生涯教育全方位赋能学生职业发展
“每一位大学生都值得拥有灿烂的未来”,这是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周文霞投身职业生涯教育这一事业的初心。她深耕职业生涯教育领域数十年,并在首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课程教学赛道总决赛中荣获全国金奖。
(周文霞和毕业生在一起)
“生涯教育是一项综合性的教育活动,不仅仅是生涯课程,更是贯穿人才培养全周期的全方位活动”。早在2009年,中国人民大学就成立“职业开发与管理”教研室,是国内高校职业生涯教育领域的先行者。16年来,参与课程学习的学生累计超过3万人次。
学校持续深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改革,打造课程筑基、实训赋能、赛事提升、研教合一、校院协同模式,带领学生探索人生价值、启迪职业智慧。
在人大,不同专业的学生可以根据个人职业发展需要,自主选择学校、书院、学院提供的职业指导活动。
“坚持读书、坚持运动、坚持交流、坚持写作、坚持奉献。”财政金融学院2023级硕士研究生李逸飞在笔记本上,记下了“LEAD”导师反复强调的5个坚持。如今,这已成为她的职业信条。人大校友、《中国新闻》报原创部总监刘军自2024年开始担任“LEAD计划”导师,她感慨道:“看着学生从‘我能做什么’到‘我想成为谁’的转变,是最有成就感的事。”
“LEAD”计划(学生职业生涯引领计划)是以“职场导师制”为特色的就业指导品牌项目,在人大已持续开展了10年。数千名像李逸飞这样的学生从中受益。
马克思主义学院2022级本科生聂婧在刚刚落幕的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全国总决赛中获奖,在她看来,“职业生涯规划不是静态的路线图,而是动态的成长指南”。学校的引导与坚实支撑,让她更有信心和热情去拥抱未来的无限可能。
(聂婧参加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全国总决赛)
财政金融学院2024届硕士毕业生秦天毕业后入职财政部,在“先锋人才启航营”的经历令他受益匪浅,“参访调研中看到‘院长议事厅’时,我更加明白做好基层治理,需要和人民群众手拉手、心连心。”
(2024年中国人民大学先锋人才启航大会)
“我的offer背后,是母校的‘超强辅助’!”统计学院2025届硕士毕业生林茹曦在毕业季手握数个满意offer,她的秘密武器是学校智慧职业发展中心平台的“AI模拟面试系统”——“每次面试前,AI会从语言表达、逻辑思维等维度给我打分和解析,连‘微表情管理’都能复盘!就像有个资深HR一对一辅导。”
扩容实习实践“蓄水池” 汇聚岗位资源“强磁场”
如何破解应届毕业生“从家门经校门到单位门”“有学历没阅历、有经历没经验”的短板?人大已建起百余个实习实践基地,涵盖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知名企业等。
自2012年起,学校每年寒暑假开展“知行合一”等就业实习实践项目,有组织地为同学们提供实习实践机会。
国学院2023级硕士生肖清三曾赴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委党史工委开展为期一个月的实习,跟随一批躬耕党史研究与地方文化的基层工作者的脚步,他真正理解了何为“红色故事的讲述者、地方文化的挖掘者和社会变化的记录者。”
充足的岗位供给,宽广的就业空间,是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必要条件。
在2025年春季金融专场就业暨实习双选会上,32家金融行业优质用人单位HR与同学们进行了充分且深入的交流。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人力资源经理程紫煜对人大毕业生赞赏有加:“能够看出同学们对求职准备充分,而且专业素质能力非常扎实。”财政金融学院2025届硕士毕业生赵秦艺说:“双选会岗位丰富、质量高,与我所学专业和求职目标特别契合,感谢学校和学院提供的宝贵机会。”
除了专场宣讲会、综合性大型双选会,学校每年还组织十余场“一院一会”精准对接招聘活动,以及分行业、分学历层次、分地域等“小而精、专而优”的专场双选会,全力汇集优质校招岗位,满足不同学科、不同学历毕业生的需求。
“一站式办理就业手续,24小时不断线服务”,这是“人大就业”向同学们作出的承诺。“贴心、及时、到位”,这是毕业生同学对就业服务的点赞。
“母校效率就是高!祝您小年快乐。”商学院毕业生韩同学在寒假及时收到手续办理回复后,发来感谢邮件。
“感谢您的及时帮助与高效反馈,真的帮了我很大的忙!祝您工作顺利!”2025届博士毕业生刘同学在感谢信标题上还特别加上了小红心。这样的邮件在就业工作邮箱里已塞了上百封。
(人大就业工作邮箱中收到的感谢回复)
“毕业生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学校设立“扬帆助航基金”、开展心理减压团辅,确保就业帮扶有真招、暖人心、见实效。带着“扶上马,送一程,服务三年,关爱一生”的理念,学校领导班子成员每年都会到各地看望基层工作的校友,送上母校的关怀和温暖。
如今,智慧职业发展中心平台已专门设置校友端,毕业后,校友从在学期间的服务接纳者转变为资讯供给者、指导支持者,成为学校就业育人工作的重要力量。
从职业规划的第一次探索到offer收割的最后一战,从模拟面试的紧张复盘到基层实习的历练成长,在中国人民大学每一个关于未来的梦想都被认真对待,“让每一份才华都有舞台让每一个梦想都扎根土壤”。
如今,8000余名2025届毕业生正奔赴山海,有的在学术前沿攀登高峰,有的在基层一线书写青春,有的在全球舞台发出中国声音,他们的足迹是人大高质量就业服务最生动的注脚。
下一站,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