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下午,由中国人民大学苏州校区与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联合主办的《苏州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路径研究》成果论证暨苏州市“十五五”规划前瞻研究专家研讨会举办。南京大学商学院教授、经济增长研究院院长沈坤荣,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创新和高技术发展处副处长阮诗平,苏州市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科研处处长陈翻,苏州市委研究室综合研究处副处长陈新林,苏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创新和高技术发展处副处长马红磊,中国人民大学智慧治理学院副院长宋鹭,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教授刘瑞、教授张红霞、助理教授吕一飞等参会。本次会议由张红霞主持。
张红霞汇报了《苏州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路径研究》报告,总结了苏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发展现状,详细介绍了课题组的分析框架和主要结论,对苏州市发展主导产业、战新产业和未来产业的政策支持、产业前景、要素匹配和产业配套评估情况进行了全方位的展示,进一步提出战新和未来产业发展需要遵循的原则,展望了报告支持苏州市“十五五”规划制定的方向。
与会专家对报告进行了点评。沈坤荣认为报告兼具话题重要性、方法科学性和结果丰富性,未来可进一步考虑长三角一体化的要素外溢性效果,挖掘苏州市县域经济的强实力,强化要素的联合培育。阮诗平认为本报告创新地构建了指标体系,为苏州市产业发展提供了标准,考虑了行业层面和地区层面的匹配程度,可进一步针对性提出苏州如何做好省内区域分工,探讨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场景应用问题。陈新林认为报告完成度高,构建了严谨、完善的科学研究框架,制定了全面、学术的评估指标体系,提出了针对、精确的政策建议。陈翻总结了本报告撰写的目标,认为本报告系统全面,可进一步增强问题分析的数据性和对比性,提高政策建议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马红磊认为本报告提出的分析框架可以很好地将苏州市产业划分为不同类型并提出相应对策。刘瑞肯定了报告的完整性和学术性,认为本报告理论水平高,且用大量的数据评估工作支撑起本研究的可信度,认为苏州市“十五五”期间及未来发展需要解决人才、品牌和国际环境等软实力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苏州校区和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将进一步围绕苏州市新质生产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以及“十五五”规划制定展开深入研究,为长三角一体化建设贡献人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