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新学期工作部署:五大战略开创新局面“1320”计划服务校园民生
来源:文/校报 杨默
时间:2014.03.24

2月21日,中国人民大学召开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全校工作部署会,强调要着力实施人才培养体系改革、“思想库”建设、国际性提升、大学形象建设、美丽校园建设等五大重点战略,开创“十年腾飞”新局面。

会议提出,在2012年“1020”行动计划基础上,经广泛征求意见和总结提炼,“1320”行动计划将于2013年新学年实施,旨在落实全校师生员工长期关注、普遍关心,关乎学习、工作、生活的20件实事。计划具体内容、主责部门、工作重点将于近期公布,进一步面向全校征求意见、建议。

扎实推进学科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

认真做好第三轮一级学科评估总结工作,全面深入分析各学科建设的优劣得失,找出短板,找准方向,找准对策,谋划发展,推动学科整体水平再上新台阶。

根据学校学科建设总体规划,认真做好“211工程”四期规划申报工作,高质量完成“985工程”三期项目实施和结项工作;以创新精神谋划、申报和建设“2011计划”协同创新平台,探索学科、人才、科研一体化的新机制、新措施,探索国家智库建设的新模式;盘点评估“十二五”规划、“十年腾飞”学科建设规划、全面提升国际性战略规划的执行情况和指标体系,研究完善学科布局,结合实践推行学科特区管理机制。

做好新一轮理工学科发展规划,按照“高起点、相关联、入主流、高水平”的思路,面向国家在科技发展和基础研究领域的重大战略需求,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明确发展目标,加大支持力度,探索高校理工学科管理模式。

进一步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稳步推进“3231”人才计划,加大知名学者特别是学科领军人物的引进力度,探索海外人才管理制度体系,积极引导海内外高层次人才通过各种形式为学校服务。

改革职称评定和晋升考核体系,服务人才培养目标,突出育人导向,注重教学业绩,强化激励机制,试行团队考核方式。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拓展与国外著名大学、学科的合作路径,确立各学科、学院的国际合作伙伴,落实学院一级学生交换项目,加大外籍专家聘任力度,增强教学科研活动的国际性。

制定实施青年教师队伍建设计划,充分发挥教师发展中心作用,在职业生涯规划、工作技能提升、身心健康保障、薪酬福利改善等方面给予支持。

深化人才培养体系改革

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改革路线图,启动学生培养方案调整;创新举措成立人才培养委员会,统筹学校人才培养工作。

继续实施本科“一年级工程”,加强新生研讨课课程建设,继续开展“精彩第一年”新生引航计划,开展学业引导和人生引导,充分发挥新生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

推行历史经典阅读、教师教学能力建设、校园文化与公共艺术、学生心理健康关怀、体育教学改革与体育精神培育等项目;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提高教授上本科课堂比例,提升本科教学质量;试点推行本科学分改革方案,贯彻“精实”学分理念,适当减少课堂讲授,完善课外教育平台,试点第二专业课堂外学分,强化深度学习要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推进文科全员硕博连读,扩大理工学科直博比例,深化博士研究生初试改革,继续推广硕士研究生(主要是专业硕士)案例教学,继续推进人文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四年学制改革。

继续办好国际小学期,深化示范作用,打造核心稳定的教学团队和课程,为更广大学生创造条件;加强英文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推动全英文硕士项目之间的资源共享;深入推进学生外语教学改革,提高外语口语水平和国际学术交流能力。

大力提升科学研究水平

以提升质量为导向,进一步完善科研考核和奖励办法,鼓励教师以学术服务社会,扩大研究成果的国际影响力。

加强科研平台建设和管理,大力扶植人文社会学科基础平台建设,鼓励跨学科研究;培育稳定的科研创新团队,努力办好并增设重点研究基地和重点实验室;制定并实施校内科研机构管理办法,定期考核,动态管理,奖优汰劣。

加强校内科研项目体系管理,为青年教师提供更多、更有效的项目支持,扩展和提升学校科研品牌,切实提高校内项目的资金执行率;加强科研项目管理和服务,加强对特大重大项目的全过程管理和科研经费管理。

以精细化管理提供支撑保障

在全校管理系统建立精细化管理服务模式,强调理念转变,做好制度设计,狠抓细节落实。

系统推进包括精神文化、学术文化、制度文化和形象文化在内的大学文化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努力建设格调高雅、充满生机、底蕴深厚、特色鲜明的人大文化。

加强管理干部培训,推进校部机关和院系基层干部岗位交流,提升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

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依托电子校务系统加快实施“一张表”工程,推进教学信息化建设,完善网络课程资源平台建设,加快实现无线网络校园全覆盖;探索教学楼精细化服务模式,优化服务,严格日常运营维护。

加强财务和资产管理,继续千方百计筹集办学经费和资源,提高资金资产使用效率。

全面开展美丽校园建设

全力推进通州东校区建设,完成校园总体规划概念性方案设计、相关手续办理,适时启动修建性规划设计和校园建筑群设计;加快北校区(原首都师范大学人大北路校区)移交接收工作和规划改造。

完成新一轮教学科研行政办公用房和学生生活用房调整;完成校内在建工程竣工验收和交付使用,完成西校园东南区建设项目准备工作,启动清华东路校区修缮改造工程。

按照“环境优雅、建筑精美、色彩和谐、绿色环保”的整体要求高质量完成中关村西校区改造;加快完成张自忠路老校区改造,打造中国人民大学“形象总部”和民国史博物馆。

开展文明校园建设,贯彻落实与海淀区“共建文明校园,同创文明城区”战略合作意向书,创建“整洁、优美、安全、有序、文明”的校园环境。

加强和改进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

持续加强基层党建工作,落实创先争优和基层组织建设的长效化、常态化机制,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群众路线实践教育活动。

继续推进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干部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建设;做好党风廉政建设宣传教育,全面推动廉政风险防范管理,推动惩防体系建设。

进一步推进“民主办学、依法治校”,继续做好党务公开、校务公开工作,切实发挥校务委员会、教代会、工会等组织作用,加强统战工作,充分调动广大师生员工积极性,参与学校决策管理。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抓三班”、“促三基”,全面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方案,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切实维护学校安全与稳定,广泛开展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创建和谐校园。

编辑:浩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