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首届新时代高校社科管理创新发展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
来源:文/校报 赵禾 图/姚伟康 涂成思 时间:2024.11.18

11月18日,首届新时代高校社科管理创新发展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论坛以高校哲学社会科研管理创新助力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为核心议题,团结哲学社会科学“五路大军”,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贡献力量。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张东刚,中央民族大学校长强世功,山东大学常务副校长吴臻,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副主任赵川东,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副司长陈郭华,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社会科学科研管理分会理事长韩震,上海体育大学党委书记李崟,北京大学副校长董志勇,武汉大学副校长陆伟,南开大学副校长盛斌,吉林大学党委副书记韩喜平,中山大学副校长谢湜,东北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庞立生,中南大学党委副书记蒋建湘,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杨懿,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黄薇,合肥工业大学副校长吴华清,西南大学副校长白显良,西南财经大学副校长马永强,华南师范大学副校长王春超,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副校长霍宏涛,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孙大庆,南京艺术学院副院长吕少卿,天津大学党委常委张俊艳出席。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郑新业主持。

开幕式上,张东刚、赵川东、陈郭华、韩震致辞。

张东刚表示,人类社会每一次重大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重大发展,都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变革和思想先导。实现2035年奋斗目标,迈向2050年壮丽前景,必须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回答好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人类之问,使之具有强大的引领力、思想力、影响力、吸引力。高校是哲学社会科学“五路大军”的重要力量,是有组织科研的排头兵、实验者和主力军,也是实施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的重要支撑力量。要在谋划统筹上守正创新、形成社科管理新布局,培养战略力量,激发主体活力,推动知识创新;在体制机制上守正创新、塑造社科管理新体系,积极适应新时代社科发展体系化、建制化、组织化要求;在队伍建设上守正创新、激发社科人才新活力,激活和使用好不同群体人才资源;在技术赋能上守正创新、探索社科管理新思路,为管理创新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在协同合作上守正创新、凝聚社科发展新动能,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牵引,团结“五路大军”。要树立申报管理抓前置、过程管理抓质量、结项管理抓速度、成果管理抓影响、团队管理抓成长、交叉管理抓新生、经费管理抓效率的“七抓”理念,以管理改革明确研究方向、优化资源配置,以管理创新提升研究效能、实现优势互补,以管理重塑激发研究活力、促进学术繁荣。期待以新时代高校社科管理创新发展论坛为新平台、新动力,汇聚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新思想、新方案,为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真正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赵川东表示,当前,我国已经迈上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哲学社会科学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作用更加彰显。科研管理是哲学社会科学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性、保障性工作,要坚持社科管理创新的正确方向,切实维护意识形态主阵地安全;坚持社科管理创新的问题导向,建立健全长效工作机制;坚守社科管理创新的人文情怀,用心用情做好专家学者的服务保障;拓宽社科管理创新的国际视野,积极促进国际学术交流。希望以此次论坛为契机,进一步凝聚全国高校社科管理部门的力量和智慧,携手推动加快建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

陈郭华表示,面对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迫切需要高校社科战线创新哲学社会科学科研管理,以大需求为牵引、以大问题为聚焦、以大平台为载体、以大团队为依托、以大作为为贡献,更好服务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更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更好服务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要聚焦思想引领,在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上出成果;要扎根大实践,在担当服务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上出成绩;要提升传播效能,在融通中外文化、增进文明交流上出成效。希望各高校充分利用好这一平台,强化协同攻关,产出一批重大标志性理论成果和育人成果,在教育强国建设的新征程上加快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

韩震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指出高校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五路大军”中的重要力量,这是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充分肯定,也是对高校在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基础上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重任的重大嘱托。高校要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中发挥好主力军作用,强化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自觉意识和责任意识;要准确认识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实质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真正研究当代中国和世界的时代性问题;要深刻把握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事关高校扎根中国大地的办学道路,自觉发挥高校独特作用。

郑新业主持。

强世功、董志勇、盛斌、陆伟、韩喜平、谢湜作主旨报告。

强世功表示,中央民族大学依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围绕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建构,不断加强理论研究创新、实践探索创新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学校以中华民族共同体学学科建设为重要抓手,开展跨学科有组织科研,将党的创新理论贯穿、融入学术科研、课程建设、人才培养等全过程,将主动回应民族学界知识变革,自觉开展自我革命,努力建构中国自主民族学知识体系,持续探索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学学科优化和课程建设,与各高校携手共同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构建。

董志勇表示,站在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经济学界需积极探索如何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经济学思想理论创新和研究范式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经济学在关注话题、分析思路、精神内涵、理想目标、政策主张等方面,存在共通或可对话之处,古代中国经济思想史是特定历史阶段经济现实的多重反映,既包括相同历史条件下各国普遍存在的经济因素,也涵盖中国特有的国情和文化,蕴含着中国经济形态的历史基因,充分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检验和延展现代经济学理论的一般性、夯实中国自主经济学知识体系的历史基础和文化根基,从而更好建构中国自主经济学知识体系。

盛斌表示,当前,自主知识体系愈发成为国家和民族自我认同、自我传承、自我超越的精神之本、价值之源,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传承与创新是高校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职责与使命所在。南开大学以原创性理论建构、标识性概念凝练培育重大成果,以有组织科研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实现战略牵引的原始创新,以重点平台和统筹机制牵引带动高水平咨政服务能力提升,以管理服务创新撬动哲学社会科学综合改革创新,各项事业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学校将坚持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加快建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和时代内涵的自主知识体系。

陆伟表示,武汉大学积极发挥学科优势,融通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外哲学社会科学资源,坚持重大专项破题开路、优势学科示范带动、借鉴海外有益资源、推进文化传承创新,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切实提升建构意识和能力,在认识上不断深化,在实践上不断突破,在成果上不断丰富,努力探索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在高校的建构路径。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学校将抢抓战略机遇,牢牢站稳哲学社会科学的中国立场,更好服务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以有组织科研助力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建构,与时俱进加强数智驱动的哲学社会科学建设。

韩喜平表示,高点谋划社科管理是重中之重,守正创新是社科管理立身之本,立德树人是社科管理题中之意。吉林大学发挥区位优势,深耕基础理论,继承发扬冷门绝学,开拓进取于交叉前沿,坚持高点谋划,强化顶层设计,建设有吉林大学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之路;坚持守正创新,强化优势特色,提升有吉林大学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生产能力;坚持立德树人,强化队伍建设,构建有吉林大学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育人育才体系。学校将继续以社科管理创新为切入点,用学术为国戍疆,用研究铸魂育人,为推动建设教育强国、加快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贡献吉大力量。

谢湜表示,中山大学积极探索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建构,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加强高水平人才引进,完善人才培育机制,优化人才考核评价体系,发挥人才在学术研究创新方面的核心作用。在科研创新方面,注重有组织科研,尊重学科差异,加强跨学科研究团队建设,通过培育“学术集群”、实行智库建设的“举校模式”和“协同创新”、打造多个专业化数据库共享平台等,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学校将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致中山大学建校100周年重要贺信精神,继续深化人才强校战略,强化科研创新驱动,提升智库服务效能,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作出更大贡献。

18日下午,平行论坛举行,各高校科研管理部门负责人围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管理领域的战略思路、关键环节、体系建设等方面重大需求、重要议题开展交流研讨。

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社科管理创新发展是高校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历史使命下的重要任务,中国人民大学将与全国高校一起推动高校社科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为加快构建以自主知识体系为内核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编辑:叶子
责任编辑:董涵琪
上一条
下一条